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方早报:根治“刘志军综合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6日08:20  东方早报

  自前铁道部长刘志军落马、新部长上任始,铁道部显示了若干改革的迹象。盛光祖部长在多个场合提及铁道部的改革。9月19日出版的《新世纪》周刊披露了这一准备实行的改革计划,但它是远远不够的。

  自刘志军主政铁道部以来,“大跃进”式基建投资压倒了改革。在过去八年间,市场化改革的探索被终止了,“政企合一”的垂直管理体制得到强化。在铁路系统,我们看到了吴敬琏先生一再警告的“向旧体制的复归”,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这种趋势变得更为明显。从经济学角度描述这一体制弊端,就是经济学家科尔奈提出的“软预算约束”。以高铁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已经脱离了对盈亏的考量,对“政治账”的计算要远高于“经济账”的计算,结果,我们看到的是高负债支撑下的“高铁奇迹”。

  据统计,从2008年到今年上半年,铁路累计投资达2.35万亿元。到今年上半年,铁路系统总负债达2.09万亿元。而根据2010年度铁道部审计报告,2010年铁路系统税后利润仅为1500万元;到2010年年末,累计亏损772亿元。根据专家测算,目前铁道部的在建工程都是负债建设。在民营企业贷款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铁路建设总能以低于市场的利率轻易得到贷款,但其风险也越来越高。根据银监会今年5月“腕骨”监管指标体系考核,五大国有银行铁路贷款均超过15%的监管目标值。铁路巨大的债务负担,绑架了中国经济,同时也为铁道部的改革设置了极大障碍,因为任何改革都不得不考虑如何处置不断攀升的债务负担。而不改革,继续延续其高负债发展模式,只有不断注入巨资,从而堕入恶性循环。一旦资金链断裂,势必引起金融危机。

  根据科尔奈的分析,软预算约束的体制条件是“与上级搞好关系”。他说:“与其劳心费力地监督工厂的生产营运状况,倒不如在当权者的办公室走廊上踱来踱去,或者游说上级,更加实用。”这句话准确形象地描述了刘志军的言行。他编造了一套“高铁修辞”掩饰其内在的预算软约束,“中国速度”“中国梦”等“国家理由”成为其脱离实际、违背市场规律实施大规模铁路融资的借口。结果是,围绕铁路建设,滋生了庞大的利益集团。政商一体的体制营造了巨大的寻租空间,使铁路系统成为腐败高发地带。与此同时,基层员工的收入却提高缓慢。其塑造的利益分配体制重向上轻向下。

  由于其典型性,我们可将铁路系统出现的软预算约束带来的病症,称为“刘志军综合征”。此病症必须通过改革来医治。铁路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需要三方面动力的结合。首先是公众。这方面的动力已经具备了。其次是铁路系统内部。盛光祖上任以后,铁道系统已经意识到刘志军时期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下去了,也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第三是来自高层的政治决断。铁路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特殊,其改革具有很强的联动性,因此,铁路系统改革,不像竞争性企业转制那样单纯,需渐进谨慎,但铁路系统一再暴露的问题说明了拖延解决不了问题,相反只会在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从现在就激活改革。决策层的强有力推动最为关键。

  从总的改革形势看,选择铁路改革为突破口,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铁路“先行官”一动,其他领域的改革就会比较容易跟进。如果改革意志坚决,措施得当,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铁路体制仍有望成形。

  (本文摘编自《新世纪》周刊2011年第38期)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