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毛晓刚:以严肃问责来杜绝虚假新闻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30日10:11  北京日报

  毛晓刚

  近日有媒体刊发记者调查,指出今年夏季北京地铁大面积渗漏水,尤其是10号线最为严重,22个站点有90%存在渗漏情况。报道详述了记者实地探访和调查过程,以及“业内人士”说法,最终质疑北京地铁站所采用的防水材料和防水施工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文章见报后被广为转载,但经过有关部门调查发现,这篇报道严重失实,纯属一些人炮制出来的虚假新闻。

  这样的结果让人大吃一惊,但仔细一想,又觉得似乎不足为怪。近年来,虚假新闻、失实报道早已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媒体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虚假新闻已经由单纯的采访不深入、报道不周全、批评不专业等“低级错误”,更多地转向编造信息、散播谣言、策划山寨发布会甚至合谋做局等“高级炒作”。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在利益驱使下,也沦为策划制作虚假新闻的同谋帮凶或始作俑者。

  引人注意的是,今天的虚假新闻已不再局限于娱乐、体育、社会八卦等领域,时事政治、经济走势、财经动态、市场行情、社会事件、历史文化等方面也在日益增多,负面影响开始向国计民生、宏观政策、社会稳定、历史结论等重大问题上渗透和蔓延。与此同时,以往虚假新闻的重灾区只是一些小报小刊,而今有影响力的都市类媒体、财经类媒体甚至大报名刊也时有出现。实事求是地说,虚假新闻已经不光是媒体行业的“公害”,还对国家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风险挑战。

  这几年,随着互联网扩张和新媒体兴起,虚假新闻的产生和传播也日益凸显出新的情势。造假源头不再仅仅是记者采访,而更多地出现在网络论坛、网友群、微博帖、手机短信等平台中,而且不光是记者或者专家、名人,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造假者和传播者。不少案例都表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已成为虚假信息的主要集散地和传播平台,再加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转载引用,虚假新闻在转发中不断背书印证,最终事实莫衷一是,导致公众难辨真伪。这种乱象急需彻底整治!

  面对虚假新闻泛滥,全社会不能听之任之,有关职能部门更不能心慈手软。以往,我们主要靠职业教育和媒体自律,但自查自纠难免失之于松,公众监督又失之于软,对虚假新闻难以形成致命打击。为此,完善追责问责制度,当是遏制虚假新闻、失实报道的必要手段。有必要按照情节严重和社会影响程度,及时公开曝光虚假新闻及其媒体,从严处理当事记者和相关人员,并且记入从业不良记录,直至淘汰出这一行业;媒体的主要负责人也应当向社会公开道歉,直至引咎辞职。杜绝虚假新闻,没有问责不行,问责不严肃也不行,否则“打假”就是“假打”,就会打而不死,越打越多。新闻媒体自身也需要把好进人关、用人关和稿件审核关,绝不给制造和发布虚假新闻者以任何立足之地和可乘之机。

  虚假新闻的存在是新闻界的耻辱,不仅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大受损害,社会也为此付出了巨大成本。无论在任何时候,真实都是新闻的生命,失去了这个底线,媒体便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基。固守“八股”,热衷“八卦”,都不是媒体的正途,胡编乱造虚假新闻,更是一条歧路、死路。信息时代,媒体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更为深入强化,更为立体直接,担当好社会责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尤其是面对利益诱惑和浮躁风气,面对海量资讯和众声喧哗,媒体更需要坚守职业底线和专业精神,在信念、职责、操守上不容有失。这一点,当为所有媒体共勉。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