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龙:对屠呦呦落选诺奖的反思

  2011年诺贝尔医学奖昨日揭晓,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来自加拿大、美国和卢森堡的三名科学家因在免疫系统方面的贡献获奖。遗憾的是,其中之一的加拿大细胞生物学家拉尔夫·斯坦曼已于9月30日逝世,让人不胜唏嘘。

  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格外令国人关注,原因即在于前不久,向来有诺贝尔医学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由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其时就有不少人预言屠呦呦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可惜此番医学奖公布结果,屠呦呦落选。对那些有“诺奖情结”的人来说,这个结果无疑很令他们失望。

  当然,落选诺奖并不意味着屠呦呦的成就不够突出。在历经190多次失败后,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其对世界医学界的贡献和进步意义不容忽视。然而,由于诺贝尔奖多重视基础性理论研究,而青蒿素则更多偏向于临床实验,因而,与诺奖无缘也在情理之中。

  抛开诺贝尔奖的基础理论性偏好不说,青蒿素在抗疟疾的应用上,是否有着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地位,也是诺奖看重的因素之一。在青蒿素未被发现之前,有奎宁、氯奎等抗疟药;在青蒿素之后,又研制出双氢青蒿素复方、复方蒿甲醚等具有抵御疟原虫抗药性的新药物。再加上青蒿素只用于治疗疟疾和降低疟疾的死亡率,并不具有综合防范疟疾的作用,多方位考量,落选诺奖也有一定的道理。

  而更深层次反思则是,青蒿素虽然是中国人发现的,但时下青蒿素的话语权却被别人控制。在青蒿素的产业链上,我们仍然没有摆脱“中国制造”的地位,大多数生产青蒿素的中国企业,如今都沦为瑞士诺华、法国赛诺非等跨国制药巨头的原材料提供者,导致在最关键的非洲等市场,用中国原料、中国专利生产的成药“洋青蒿素”大行其道,而中国自己的产品却只能“打擦边球”。要知道,青蒿素原料和成药销售利润比约为1:20!从此角度来说,青蒿素的国际市场已被国外大厂商牢牢掌控。果如此,即便青蒿素的最初发现者获得了诺贝尔奖,恐怕对国人的意义也要打点折扣。

  (李龙)

  微博围观

  @自爆王:神马诺奖,都是浮云。比得上咱的“脊梁奖”吗!

  @陈襄王:诺奖主要颁给做基础性研究的科学家,屠姐主要的成就是临床方面研究,所以落选咱们也想得通。

  @小老虎:我们继续落空。没办法,学风浮躁,学术腐败,连象牙塔这么神圣的地方都有权钱、权色交易,怎么可能出诺奖?

  @你好魏化强:诺奖只授予在世者,这个奖怎么收场。静待……

  @在路上的婷子:人生无常啊,迟来的奖励。但拉尔夫·斯坦曼老先生不枉此生,又有多少科学家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研究着的。向那些真正的科学家们致敬!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