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洪
与外界失去联系12天的14名驴友终于走出了四姑娘山,一切平安。他们在当地短暂休整后,将各自返回自己的城市,继续寻常而普通的生活。而那些多日来为他们悬着的千万颗心却无法放下,没有办理户外登记手续,违规穿越禁止通行路线,引发多批搜寻队伍进山搜救,这样的冒险究竟值不值?青春年少的一代,如何安放自己那颗勇敢的心?
无法了结的,还有相关部门为这次搜救的投入。四姑娘山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因为这次事故完全是驴友违禁造成的,有可能让驴友个人或者家属承担搜救费用。据称,“每年因违规户外、愚昧户外造成的搜救开支在30万元以上。”
而刚刚经历了生死考验的驴友们,并未就此回应。在领队的道歉中,也只是沉痛地表示,要树立责任感,遵守规则,进行合理合法的登山运动。对此次事件给家人、社会所带来的伤害表示歉意,对因搜救而造成的公共资源的浪费表示不安。
一直以来,四姑娘山登山事故不断。2009年10月,5名游客被困,先后4批救援队伍共32人生死大营救;当年11月,两名俄罗斯游客被埋,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先后派出两支救援队共30余人赶往事发点搜救;2010年8月,日本游客四姑娘山遇险,吊悬崖边40小时,后被营救人员带至安全地带。
游客遇险,不仅要营救,还要千方百计,但钱从哪里出的确是个问题。一是搜救成本不低,少则两三万,多则十几万;二是,毕竟很多事故是由于登山驴友行为不规范造成的,四姑娘山景区每年30万元以上的搜救开支谁该来埋单?
有人说,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人的冒险精神,只有勇于探险,才能积极创造。虽千险而不拒,虽万死而不辞——对未知的探索,与大自然交流的渴望,生命的蓬勃向上,激励不少年轻人走在探险路上。但是,冒险并不是“蛮勇”。尽管,登山探险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件,但是在完成它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他人的权利,比如家人是否知情,是否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了详细登记,对自己团队的行动能力是否有准确的判断等等,这些对他者权利的关注和维护,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生命安全保障,也是文明社会的必需。
有网友评论,“为了小团体的乐趣,忽略安全因素,劳民伤财,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个性最后成了恶性。”如何不让“个性”最后成为“恶性”?简单的处罚并不能帮助那些蛮动的冒险者建立起社会责任感,四姑娘山景区管理者提出的搜救费用问题,倒是给人们一个提示,能不能设计一个强制登山险制度,既保护驴友探险的积极性——为合乎规范的登山探险保驾护航;又能够约束他们的行为——让“违规穿越”付出代价,同时也可以缓解日益沉重的景区搜救资金压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