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晓轩:MBA学费的另类价格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4日09:45  东方早报

  刘晓轩 

  新学年刚开始一个多月,MBA学费就又迎来一个涨停板。就上海而言,涨幅已然超过50%。2011年复旦在职MBA最高学费达22.8万元,而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在职MBA学费也升为18.8万元。长此以往,以后在上海的人想读个10万元以内的MBA,看来只有其他城市高校的函授课了。

  这样的涨价有理吗?

  MBA在教育界可算是高端产品,正如Ferrari之于跑车,Lancome之于化妆品,Gucci之于名包,Montblanc之于手表与钢笔。除OUTLETS里的过季打折,谁还听说过名牌奢侈品打折的?即便在最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下,人家也会硬扛着“有价无市”的招牌,一到牛市就能打个翻身仗。

  站在买单者层面,刚毕业不久的本科专科生用MBA来刷学位;有三五年工作经验的公务员拿它刷职级;混到中层的非管理类企业主用它冲破晋升瓶颈;中小企业主用它刷人脉,拓展生意…… 近期更听说有博士来读MBA,这让人有些不解,博士终极目标不是在学术圈么?但由此可见这种追涨之势并非仅为学校炒作。

  站在学校的层面,其目标客户群都算是社会精英了。要伺候好这群人,没点实质性成本投入怎么行?作为舶来品,MBA用的大多都是国外教材,再不济的学校也要聘请若干洋教授,偶尔也要邀请个把知名学者,企业家(知名高校就更不用说),这些都需要资金。另外各大院校的MBA中心大都并非学校的正规编制,只属于挂靠性质,每年或多或少要给学校一定比例挂靠费。其MBA中心工作人员大多也属社会招聘,课程设计,师资配备,招生运作大多由MBA中心独立完成,这都应算作附加的成本运作。

  学校有涨价的底气。学生有追涨的热情。这种情势下,MBA的定价已成为每个院校地位的象征。除了几个非知名院校为招生,用低价换生源数量外,其他学校无不把MBA定价作为学校的光环。交大和复旦在前方领航,财大、华师、华理、上外迎头跟上。A涨了B若不涨,一方面会落下不支持同盟的话柄,另一方面则也给别人质疑本校MBA能力的口舌。

  再加之通货膨胀压力,加之投资渠道匮乏:美元不坚挺,黄金也在虚高位,人民币也不那么可靠。股市不济,房市零成交——我们在淡市中投资在自己身上,也未尝不是好选择。

  换句话说,MBAer买的不只是学位,不只是知识,不只是人脉,更是一种希望。学位的价格可数,而对前途的希望不可数;知识可数,但对未来薪金的期望值不可数;同班同学可数,但对未来生意伙伴创造的财富预期不可数。

  正如在某种程度上,女人买的不是化妆品,而是对美丽的希望一样:化妆品把女人变美的程度有限,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女人的心态,让人们,甚至于女人自己认为自己变美丽了。

  至于MBA呢?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并提升MBAer的价值呢?这就只有MBAer们冷暖自知。

  (作者系MBA在读学员)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