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龙:全民焦虑时代,如何化解医患危机

  在医疗改革逐步推进的今天,医患关系却从未像现在这般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危机四伏。从深圳的“八毛门”、广州的“录音门”到佛山南海红十字会医院活婴当死婴丢的“乌龙门”,医患之间的不信任此起彼伏;从北京同仁医院医生被患者持菜刀追杀砍伤,到潮州男科医院副院长被患者砍死,医患纠纷充满暴力和血腥……医患关系究竟怎么了,令人深思。

  著名医史学家亨利·西格里斯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的多方面关系。从行为学上来说,无论是“医”还是“患”,其出发点都只有一个——让病人康复起来。这本该是一对互相协作、目标统一的“利益共同体”,也是最应该互相信任的两个群体,为何却表现出了势如水火的对立,甚至成为举刀相向、你死我伤的仇人?

  纠结于是病人先对医生失去信任,还是医生先对患者不信任,似乎已毫无意义。医生可以质问说,患者对医生的每一个诊疗都详细记录,每一次会诊都全程录音,如此不信任又为何来就医?而患者更有理由反问,当活婴被医护人员当死婴丢弃厕所时,这般的漠视生命又让患者如何对其信任?

  “医”和“患”不是天生对立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医疗作为纯公益性事业,医生工资待遇有保障,能全身心救治患者,因而也能受到患者的普遍尊重。然而随着社会信任度的降低,“怀疑论”甚嚣尘上,医患关系也难以逃脱。当然,如果要探究医患不信任的根源,我们还可以找出很多病因: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与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医疗机构的公益性与以药养医的管理机制之间的矛盾,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的不完善与患者的诉求之间的矛盾……以此而言,医患关系紧张的大背景是社会诚信的整体性缺失,罪魁祸首则是尚未理顺的医疗卫生体制,或者说是医疗事业丧失公益性结下的一个苦果。

  如何化解医患信任危机?尽快理顺扭曲的医疗体制,回归医疗的公益性,当然是根本所在。正视危机,医患双方从各自角度出发,多替对方想一想,多给予对方一点信任,或许能稍稍缓解当下紧张的关系。

  《人民日报》海外版最近报道说,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焦虑已成现代人的时代通病,从东部都市到西部农村,从普通民众到达官巨富,焦虑蔓延至各个阶层。处于一个“全民焦虑”时代,医生有焦虑,他们认为自己的工资低,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同时还要担心来自患者、医闹的压力;患者更有焦虑,到医院有排不完的队,开不完的药,还要担心病能不能治好,医生会不会负责。

  要打破医患之间的这种“囚徒困境”,就要避免患上“焦虑传递病”,丢弃先入为主的偏见和成见,在沟通和换位思考中重塑信任,继而以一种良性的循环传递互信,也许就会少些焦虑。“怀疑一切”不应是患者的普遍心态,更不该仰仗暴力解决纠纷;而医生“脱下白大褂混入人群”的逃跑之策终不是解决之道,尊重生命、对得起自己手中的那把手术刀,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