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汪慧君:教授为何不愿教“甲骨文达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6日09:31  新京报 微博

  因在高考时写了一篇布满古文字的作文,四川考生黄蛉被称为“甲骨文达人”。他的幸运并未止步于高考录取,还在两年内实现了三本到一本的“两级跳”,从川大锦城学院转入川大本部学习。但是,川大专门安排来给他“开小灶”的返聘教授何崝却认为这名学生缺乏做学问的定性,“有些浮夸”,而且也没有表现出真正的文字学功底和天分。于是这位教授拒绝继续指导黄蛉。(11月5日《成都晚报》)

  教授对于黄蛉的评价很让人意外,毕竟,黄蛉当年之所以能引起那么大的社会关注,就是因为高考作文中的“古文字功底”。被社会冠以“偏才”“怪才”称号的他,得以让学校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名义予以特招。然而,社会大众都忽略了一点:黄蛉当年的高考作文卷其实只是一篇类似于火星文的编造文章。事实上,甲骨文可识别的不到千字。一个普通高中生,只要肯花时间,就可以把它们描摹熟练,凑成一篇谁也看不懂的天书。如果将其中的古文字翻译成现代文字,其实与作文本身毫无关系。

  这几年来,高考作文中的所谓偏才怪才纷纷冒头。除了甲骨文“天才”之外,还有什么古文、古诗天才等等,不一而足。他们都不出意料地得到优待,高考作文成了一群“奇人异士”狂欢之地。其实,从奇才们(包括黄蛉)的语文总分并不高就可以看出,他们的中文基础其实并不算好。

  每有奇文出现,社会各界都纷纷交口赞誉,仿佛如果不给作者优待,就是扼杀人才。这种对异才的渴求,反映了社会对高考制度、教育制度选拔人才的千人一面的不满。于是,敢于剑走偏锋的人,也就成了“人才”,人们似乎都在以“不拘一格”为乐。另一方面,公众,乃至于评卷者,却没有对考生是否真正人才的判断力。高校为了吸引眼球,不问究竟,对奇人异士广开方便之门,也形同火上添油。这就正是在这种对人才的幻想之中,高考制度本身的公平公正性被破坏了。要祛除此种乱象,当为高考作文祛魅,让它回归到最基本的写作能力中去。

  □汪慧君(媒体人)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4)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