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拉克、科威特、波斯湾、土耳其到阿富汗,美国事实上早做好了包围伊朗的部署,缺的或许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不过,战争信号不是战争,国际上依然存在和平斡旋的空间。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最新伊朗核报告,被指为“战争授权的事实认定书”,并非空穴来风。
2006年,埃及人巴拉迪领导下的IAEA也出台过一份报告,仅止于伊朗“铀浓缩”活动。然而,此番以日本人天野之弥为总干事长的IAEA要提交的报告,性质却大变。
伊朗核能研发始于上世纪50年代,断断续续,其间还受过美国的技术支持,之后又受到俄罗斯技术支持。核技术的开发并不必然指向“不扩散”框架下的“核武”研发,伊朗声称拥有“开发核能于和平用途”的权利,并无不当。而仅是从“铀浓缩”活动来看,并没有实质证据指证伊朗的核技术是朝着拥有原子弹的方向发展。
此前有媒体报道,IAEA的报告称,伊朗暗中得到外国技术帮助,不过此次不是美、俄的“和平”技术帮助,而是来自巴基斯坦、朝鲜等旨在研制“邪恶”武器的核心技术支持。报告附上长达12页的“证据”,内容有伊朗军方设计的核弹头电脑图形,还有位于伊朗军事基地的核爆试验的钢质容器卫星图片等,这些证据指向伊朗“马上”、“即将”获得核武,若不在此“时间窗口”制止,今后再也无法阻止伊朗拥有毁灭性核武。
理论上,“马上”阻止一个“即将”发生的危险,不采用非常手段是不行的。2010年关于伊核问题的安理会第1929号决议,虽被称为“史上最严厉”,但也只属于外部“禁运”范围的制裁,并不能实质性阻碍伊朗国内的核研发活动。安理会在第1929号决议基础上再出台更严厉的“禁运”空间,已经很小,假如俄罗斯等国并不积极,国际社会就势必考虑武力解决的替代手法。
对以色列而言,仅凭内贾德“要把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这句威胁,就具备了“先发制人”自卫打击的借口,而合理性仅止于破坏有可能打击以色列的伊朗军事力量,并不在于侵略。
对美国来说,一场有限度的“突袭”不能完全满足其战略需求,所以,很有可能以色列打头阵“空袭”,美英则可以做第二波大规模军事进入,并改变伊朗政权。从伊拉克、科威特、波斯湾、土耳其到阿富汗,事实上美国早就做好了包围伊朗的部署,缺的只是发动打击的借口。美国打伊拉克时凭的是事后不靠谱的“中情局的确凿情报”,国际法上有漏洞,如果这次凭国际原子能机构“确凿的报告”,理由似乎更加“充分”。
当然,战争信号不等于战争,国际上依然存在和平斡旋的空间。即便美国动武,也需要国会授权、动员准备、说服国内反战力量。而伊朗也曾有过关键时刻改变立场、接受核查的过去。不过,笼罩在波斯湾上空的战争阴云,确已非常严重。
而本质上,伊朗问题事关全球性石油市场,全球40%以上的石油运输都要经霍尔木兹海峡。战事一旦爆发,将直接影响石油供给。面对危局,国际社会应早做准备。
□和静钧(学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