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詹万承
据媒体近日报道,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10月30日在北京启动。该工程旨在通过培养孩子孝心,在青少年中开展孝文化普及教育,工程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名孝子。相关负责人称主要针对4岁至6岁孩子的特点,把孝心培养教育融入到生活中。
看到这新闻的时候,我很自然地想到了不久之前宁波的另一桩新闻。10月9日,宁波市出台了一份关于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培养的《意见》。从今年开始,宁波市将以5年为一个培养周期,在3个层次培养1400名“乔布斯式”创新型领军、拔尖人才。
把这两个新闻放在一起可以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两项工程的主线思维都是量化培养。身为万物之长的人类,居然也像流水线上的工业产品一样,被纳入到了批量生产的工业模式当中,不管结果如何,这首先都是一件很荒诞的事,人要学习要成长,但需要的不是像培育盆景一样,而是应该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最可贵也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不该被抹杀。所以“5年培养百万孝子”的工程,和当时宁波试图培养“1400名乔布斯”一样,遭到了网友的调侃与讥讽,也就在所难免了。
抛开批判量化培养思维不说,即便顺着中国伦理学会的思考逻辑分析,也可以发现其调查并不见得严谨可信。根据介绍,自2008年开始,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就开展了针对青少年“成长与孝道”的专题调研。其中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数据结果,在对100个家庭的调查中,98%的家庭认为,孩子的孝心与其学习和成长关系十分密切;对各个学龄段100名学生的孝与学习之关系的跟踪调查发现,96%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有孝心;对100名有网瘾和犯罪行为的青少年进行孝道调查的结果显示,听父母话和有孝心的仅占3%;在对100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调查中,91%的受访者认为,4岁至6岁是培养孩子孝心的最佳时期。
概括起来就是这么几个观点,孝心对学习和成长有帮助、成绩好的孩子有孝心、网瘾和犯罪青少年没什么孝心、孝心要尽早培养。这很类似一个证明题,先有结论,然后正反两面论证,最后进一步提出培养孝心的最佳时机。但这其中似乎有一个原因没有讲明白,为什么有的孩子有孝心,有的孩子没孝心呢?是不是孝顺,很可能与家庭关系和睦不和睦有关。
这也是“5年培养百万孝子”的问题,它把成长割裂来看待,仔细去分析当中的一个个具体问题,而忽略了成长是一个整体串联的过程,许多问题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不能如此孤立静止地看待,而且它还刻意忽略了背后起作用的社会环境,如果社会总体氛围尊老爱老,那么耳濡目染自然会有益,反之亦然。所以说,5年培养百万孝子的工程注定不被人看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