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孩子被伤害,但现在惨剧又上演了。”
这是去年导致8名学生死亡的福建南平凶案发生后,本报社论的起首语,而今面对18条幼小生命的凋谢,简直恍然不过是又一轮循环。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幼儿园接送校车被撞,事故造成20人死亡,其中两名为成人(校车司机和幼儿园教师),其余18人均为幼儿,另有44名幼儿受伤。据悉发生事故的校车核载9人,实载64人。
我们不能忘记,就在去年7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发布的我国首部《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和《校车标识》强制性国标正式实施。而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强制性国标显然没能给奔走在求知路途上的孩子们系起一条“安全带”,因校车超载、超速、手续不全、设施不完善引发的交通事故仍然不断发生,有的地方还在普遍使用黑车接送学生,甚至让人拍案称奇的活活闷死孩子的事件也未完全避免。说句残忍的话,最新的这一次事故,所有情节一如其旧,只是在死难者数字上攀升到新的高度罢了。
事故发生之后,中外校车大比拼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这自然具有丰富公众知识的作用,使人们知道,原来校车既可以特殊设计,成为最安全的车辆,还不妨享受最大的特权。但无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讨论问题最终还是要无可奈何地回到现实,我们愿意放弃接轨的念头,放低一些标准,先从最基本的问题入手,请问中国的校车是否像其他车辆一样,得到了正常的管理?
核载9人,实载64人,这样的超载率在校车中估计还不是最高,只不过没有死人,或者死人了也没有报道,所以它们未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对机动车辆而言,如此之高的超载率意味着什么原本不言而喻,可是这样的校车还是带着孩子们上路了,至于会通向哪里,有人却装作不知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置昭然若揭的风险于不顾,学校和交通管理部门尽到起码的职责了吗?
今年教师节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一所学校演讲时曾经说道:有条件的地方,要把校车制度建立起来,配备最好的车辆和最好的司机,为孩子们建起安全的“绿色通道”。总理的要求在一些地方得到了落实,如浙江德清县就投资2000万元为当地小学购买了79辆仿美式校车,但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类似的举动很可能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校车安全问题,因为近年来与校车有关的恶性事故几乎都发生在边远地区或乡村,在那里的学校,买车、养车的负担常常是不可承受之重。欲使强制性国标不成为空文,要让中国的孩子们都享受“绿色通道”,只有一个办法,即把校车投入作为公共财政的一部分。至于私立学校、幼儿园,政府则可以通过减免费用的办法给予支持。
完全可以相信,当下不论是在中国哪一个省市,由公共财政投入来保证校车安全,就财力而言没有任何问题,校车国标起草专家说过校车并不需要多么豪华,校车支出,从庞大的三公经费中抠出一点零头已经绰绰有余,关键在于意愿。应该看到,政府为校车的购买和养护买单,既是履行责任的表现,同时还不乏推动产业发展等额外的好处,何乐而不为?
政府一旦担负起了这种责任,则仅仅提供经费支持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其要建立完善的审计机制,保证专款专用,其次要监督各学校软件到位,因为驾驶活动的特殊性,加之孩子们自理能力的欠缺,校车上的司机和照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和高度的责任心,否则校车再高标配置,仍难以确保校车运行安全。
孩子是所有中国人的未来,校车具有公益属性,没有哪个纳税人愿意在这个问题上省钱。面对悲剧的一再发生,是政府拿出决心的时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