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A股市场完成了一个轮回。10年之前的2001年,沪指最高点为2245点,昨天,沪指开盘直接跌破2245点,以2228.52点报收。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大盘又重新回到原点。
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我们的整体经济在发展,成就堪称世界奇迹,即便是现在,与欧美发达国家陷入主权债务危机的泥潭相比,中国经济在世界上仍然是相对较好的。而且,大多数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大企业的利润也在大幅度增长,来自财政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37240亿元,同比增长24.4%,因而,中国股市上市公司也不差钱。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与经济发展和上市公司的业绩相悖,作为“晴雨表”的中国股市却萎靡不振,甚至在市场上表现出原地踏步、“10年零涨幅”的怪诞,涨幅远远比不上全球其他股市——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2001年12月31日的点位为10021.60点,今年12月13日为11954.94点,涨幅近20%。同期的印度指数10年间涨幅超过400%,澳大利亚普通股指涨幅接近30%,中国香港恒生指数涨幅近70%。“这十年中国经济是全世界最好的,而股市却是全世界最烂的”,股民痛骂也就不难理解。
把股市的低迷归罪于热钱的外逃和资金的短缺,显然理由不够充分,应更多地从证券市场的运作体制去探寻原因。资本市场本该是个互惠互利的共赢市场:股市为实体经济“输血”、“造血”,实体经济通过股市获得发展的资金;而壮大起来的实体经济又会通过股市来让股民分享发展的成果,两者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从而将股市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中国股市的问题就在于,不少企业一旦上市后,只把股市当成了股民的“抽脂机”,却并没有将发展成果传输到股市,更何谈让股民共享!于是,股市很大程度上成了上市公司管理层,或者说是资本的“圈钱游戏”,“低收入者不宜炒股”的奇谈怪论听起来也就顺理成章。
新股的不断发行,让投资者刚刚燃起的一点希望之火转瞬熄灭;一些上市公司承诺短期不再融资,但不久又向市场伸手索要巨资;中小板、创业板,扩容大戏连台……有经济学家曾作统计,4年熊市期间,投资者亏损累累,但A股市场67%富豪却在这4年中造就,形成鲜明反差。在“重融资轻回报”的市场定位下,基于融资为主要目的的市场扩容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审批,并以信息的不透明逃避监管和监督,所谓的市场约束机制也就沦为空谈。而一个以融资多少来衡量政府和企业业绩的扭曲机制,其结果便是上市公司热衷于“圈钱”,忽视对投资者的合法回报。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发展实体经济,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同时指出要扩大内需,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不管是发展实体经济,还是扩大内需,股市都应发挥“造血”功能。一个合理的股市涨跌机制下,财富正效应才能显现:一方面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让投资者分享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果,并进而带动消费,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