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潘洪其:改变 从每个人自身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9日11:07  北京青年报

  潘洪其

  2011年,你变了吗?变了多少?中国变了吗?变了多少?

  看到这个俗套却不无意味的问题,相信发问者和回答者都要会心地一笑。在我个人,2011年过得平凡而琐碎,除了头上开始有了几根弥足珍贵的白发,其他似乎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当然我也知道,无论大人物还是普通人,作为个体的很多人,很多变化都发生有意无意之间,发生在难以察觉而又若有所悟之际。这样,进入2012年,我可以心安理得地面对头上的更多白发,不害怕在我身上发生更多的变化。

  至于我们这个被视为转型中的社会,这个被称为“崛起中的大国”,变化与否,变了多少,则或沉重如泰山,或飘忽如鸿毛。要深入分析,一般的做法是,先列举这一年发生了哪些大事、要事,有哪些热点事件、焦点话题,看看它们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了哪些变化。就媒体的时事评论而言,就是要看在这些大事、要事发生的时候,在热点事件、焦点话题成为舆论关注中心的过程中,时评以怎样的方式介入进去,时评的参与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对于解决问题、改变局面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比如,在温州“7·23”动车事故中,我所供职的《北京青年报》“每日评论”版刊发了什么文章?是否提出了尖锐的问题和强有力的质疑?对于“郭美美事件”、“药家鑫事件”、“李刚事件”、“李庄第二季”、“微博实名制”等等,我们分别都发表了什么样的言论?更大的事情,如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阿拉伯之春,美国“9·11”恐怖袭击10周年,金正日去世,等等,我们是否都完整、真实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带着上述问题,翻检一年来自己写作和参与编辑的评论文字,心中惴惴不安。我不想对自己说谎,我犹豫着是否要给自己打一个“不及格”。

  然而,即便是为了勉力支撑自己继续走下去的理由和信心,我也要反过来自己:干嘛一定要给这一年的成绩打一个具体的分数呢?做报纸、写时评既是一项宏大的事业,也是一份现实的工作,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最重要的是要确保报纸每天正常出版,时评人每天都能写作、发声,正如活着只要能成为一种常态,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胜利。有人埋怨现在的时评没有力量,面目可憎,味如嚼蜡,如果主要是从文采、文风的角度做此批评,我是举双手赞成的;但如果是责怪时评不能解决具体的问题,未能有力推动改革进程和社会进步,这种批评我是不敢苟同的。

  埋怨时评“没有力量”的人没有看到,时事评论的存在和发展,已经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一句话形容言论自由,也可以用来形容媒体的评论,叫“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还要说”——“不说白不说”是说评论是一种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和媒体的权利;“说了也白说”是说评论很可能不受重视,或很可能起不到直接作用;“白说还要说”是说媒体一定要有行使言论权利的坚定信心。时事评论的形式和手段是第一位的,内容和结果是第二位的,因为后者并非媒体自己能够决定,所以“说了”之后是不是“白说”并不重要,只要能够“说”出来,目的就至少达到了百分之八十,重要的是要能“说”,要搭建起“说”的平台,保持“说”的常态,要有“不说白不说”的主体意识和“白说还要说”的坚韧追求。

  只要坚持“说”下去,媒体就是在努力探索言说空间的边界,也就在事实上参与了游戏规则的制定。从表面上看,媒体言说的边界是管制者一手划定的,他说这个能说,那个不能说,这个能说的只能这样说,媒体时评只能在这个空间里做“规定动作”。但实际上,管制者也是具体的人,也有作为人的感性与局限,他们划定言说边界的时候,并不总是具有高度的理性和自信,很多时候他们只是显示了一种姿态,以证明自己并未失职渎职。当看到有人做“规定动作”不那么情愿和卖力,或者看到有人在悄悄地做“自选动作”,他们多半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睁只眼闭只眼视而不见;甚而当他注意到有人在试探着冲撞言说空间的边界,如果不是情势所迫忍无可忍,他们也不会气急败坏严厉制止、严加惩戒,因为他们自己也很清楚,这个人为划定、于法无据的边界迟早是要突破的。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是一种共生关系,管制者也离不开被管制者,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其实也可以发展成为一种“亲密”的共生关系,双方合作、博弈、互动的结果,必然是言说的边界不断改变,言说的空间不断扩大。多少年之后回头再看,很难说管制者始终都居于游戏规则的主导地位,甚至,“管制者”与“被管制者”的角色也可能悄然互换……

  哈维尔去世后,傅国涌在《哈维尔把良心和道德带进了政治》一文中写道:“在天鹅绒革命之前,他已深刻地意识到,改变是从每个人自身开始的,而不是一厢情愿地指望官方的改变。事实上官方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他们的每一思考,每一行动,同样触动着官方的神经,改变着历史的进程。换言之,改变并不完全取决于当权者,同样取决于无权者。无权者需要承担责任。每个人能承担的分量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只要根据良心承担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分担责任,也就是分享未来的希望。”哈维尔是一个巨大的符号,他开启和推动的改变,对今天的世界仍然是一个闪亮的隐喻。行动,本身就意味着改变,改变,从每个人自身开始。那些害怕改变的人,尽管仍然试图划定言说的边界,却再也无法取消言说的行动,无法抗拒改变的到来。

  迈进2012年的门槛,想到改变的种子已经在媒体的言说中种下,不禁再次会心一笑。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