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何三畏:言论兴盛是时代幸运的标志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6日10:08  

  如果思想和舆论也可以量化的话,你一定会说,2011是一个大大的增量。增量部分来自传统报刊,更来自互联网。在过去的一年,互联网进一步发达,特别是当它携带微博等新的表达形式而来,再一次降低了表达的门槛,理论上使每一个有意愿的人都可以获得表达的机会。这是历史性的机遇。它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观念,实际上也是人们的生活。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社会蓝皮书》里,祝华新先生主持的舆情研究项目《2011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里,采集的是2011年6月的数据,称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到36.2%,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与美、英、日、韩等国(均超过70%)相比并,相差很远,但是,“中国网络舆论场的强度,放眼世界也找不出第二家。”到年底,在笔者写作本文的时候,“中国网络舆论场的强度”一定已经大大地刷新了。

  实际上,中国网民在网络上表达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愿望和要求,提出意见和批评,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如果把所有网络意见搜集起来,差不多可以代表某一方面的国民意见和民间智慧了。更为重要的是,网络还会生成自己的话题。这意味着,如果正确管理和利用,网络对于社会是一种非常建设性的力量。

  这里尤其想提到的是,到了12月下旬,网络舆论还收了一个尾。韩寒的新浪博客里,正面提出和讨论了“革命”“民主”“自由”三个概念。在此之前,由于长期的刺激性和敏感性,这三个词已经处于休眠的平台期。革命的概念,在文革结束后就开始反思,到今天,告别传统的革命思维,差不多已经成为官民双方的主流意识。但是,这个问题被提出和讨论,说明它只是被潜伏,而不是被厘清和告别。讨论它,即意味着在观念领域里继续革命——抛弃那些跟现代社会不接轨的观念障碍。

  “民主”“自由”的概念也好久不被纸媒待见了。在80后青年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没有机会在课本和学校里正面讨论它们。也许,他们更多的只是在中国移动公司、旅行公司广告或街道名称里接触到它。例如,“我的网络自治区”,“自由行”,“民主路”。但“自由”“民主”确实不是坏词,不懂得它的含义的青年不是好青年,不懂得它的含义的公众不算公民,不懂得它的含义不能建设美好的国家。

  这一次,这些被沉寂的概念经由一位时常在商业广告里出现的长发飘飘的时尚青年,一个拒绝了社会提供给他的完整的学校教育的作家,和一个经常在网络上发表意见的公知提出来,上一代人被动接招。从这个角度说,上一代人多少应该有一点羞愧的反思:你们交给了青年一代什么?好在这一话题迅速形成引起了舆论的兴趣,成为社会话题

  同时它也蔓延到纸媒。至少环球时报迅速接过了话题,无论它讨论的是不是韩寒的本意。从舆论生成的角度,我们看到网络又一次刺激了传统媒体,并给它提供了资源。这是网络舆论兴盛以后的常见现象。从生动鲜活的角度说,网络对社会舆论的贡献超越了传统媒体,而新浪博客和微博当了带头大哥。

  当然,最权威的声音还是在最权威的传统媒体。南方周末把2011年“年度人物”授予了人民日报评论员。在一些重大敏感的事件中,历史形成的权威媒体的观点,会立即作用于现实。例如,人民日报评论指出,官方要倾听那些“消失的声音”,而不是让它“被消失”;对于稳定和维稳的关系,人民日报评论正面提出“维权才能维稳”,如此等等。可以设想,这些文章对基层官员应该有某种触动,基层民众也会拿这些权威声音做挡箭牌。

  跟网络言论不同,任何一篇报刊文章的发表,都经过了更多程序。甚至也不是一个人的思想,或者说也不是一个人的思想的完整表达。根据中国报刊的惯例,即便个人署名的专栏,也不是作者个人负得了责的。报刊文章的选取,不仅有技术性的标准,也要符合政治正确的要求,正如在这个专题里的各位报刊评论编辑所表达的那样,网络审查还做不到这样严密。这个专题里的各位评论编辑的表述,都很有意思,也可以让人开眼,因为这些心曲是在别处看不到的,原来,“正规的言论”是这样来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思想的传播和舆论的形成已经分为两种:报刊的和网络的。报刊言论有点像公园,像园林,网络舆论像原野,像森林。公园和园林的花枝,经过筛选,剪裁和栽培,在规定的方式里生长,看上去可能更加顺眼,曲折有致,招展可掬。但它只是让人们有兴致的时候去观瞻一番,园林里的山水包容不了市井,不足以滋养日常生活。而森林和原野,才可能是一个自然的生态和完备的世界,才可能为人类的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

  当然,森林里可能在某一个区域里徘徊着雾障,原野可能生长着有毒的草木。父母们常常会用来这样的情况去吓唬小孩,以便不让孩子们擅自在里面乱闯。但是,对于有责任能力的民众来说,决不至于说因此而禁入森林和原野。事实上,雾障也是因为那里的环境固然需要排除的气体,有毒的草木也是可以入药的。这就好比互联网里的一切都是有来历的,各种信息和观点构成一个共生的世界,你要求这个世界只有你一时心情需要的花草,但实际上你并不能在这样的世界里长久生存。

  互联网已经是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你不仅要适应这个环境,而且要愉快地适应,在这个环境里良性互动,在这个环境里创造未来。互联网是现代科技对人类最有益的馈赠。特别是对于当下的中国,它带来了言论的兴盛。这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活力。言论兴盛本身,就是时代幸运的标志。而不幸的时代,总是以言论一律,民意萎缩为前奏的。

  问题只在于,在兴盛的思想舆论场里,是否让最有价值的思想获得市场。就像在股票市场,创造了真正价值的公司,应该获得正面的估价,而不是黑庄家把空壳和祸水包装成绩优股,套现之后溜之大吉,把负资产留给广大股民去埋单。而且,作为一个民族,也必须有前瞻性,必须承认那些对建设未来有正面价值的思想,把它们作为潜力股,向它们投资,而不是排斥它们。

  尽管人们对具体的问题不免会有不同的判别,观点可能针锋相对,但对这一点,应该是一切有责任的人们的共识。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爱护互联网的森林和原野,维护它的健康生态了。(本文作者何三畏)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