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顾德宁:过多质疑慈善是添堵行为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9日07:48  环球时报 微博

  顾德宁

  新年刚过,曾被称为中国现代慈善创新模型之一的“免费午餐”项目遭遇质疑,虽然“免费午餐”已经对此辟谣,但这件事情令笔者很想借此探讨:在发展中国现代慈善事业中,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质疑“慈善”?

  用“质疑年”描述2011年的我国慈善事业,虽不全面,但也有些道理。对慈善活动保持质疑,使其过程更加透明和阳光,使善款得到更有效的应用,对大家是好事。但是,我们也必须预防质疑方式不当而对慈善事业造成破坏。

  世界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事实已反复证明:一国媒体如果对慈善采取“三轻一重”的监督原则,即“媒体不追问捐款者的原罪;不追问慈善组织的性质;不追问捐款者的动机;重在慈善程序公正与实际效果”,会有利于慈善事业健康成长。而在当下一些个人和组织对慈善的质疑恰恰是“三重一轻”,即“重在追问捐款人的原罪,以前是不是好人?钱脏不脏?重在追问捐款者的商业行为,是不是想借此发财?重在追问做慈善的动机,是不是想沽名钓誉,出了事谁负责?而轻在对于效果的观察和评价。对“免费午餐”中孩子是否吃到了好饭菜,有人却不甚热心。

  做慈善,往往掺入捐赠者个人的故事、经历、情感和选择,也有一时的激情或冲动,正是这种丰富多彩的捐赠意向受社会和媒体鼓励,才推动了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例如,有明星目睹灾区场景后泪流满面,当场表示要捐一百万,可事后只捐了几十万,这在许多现代慈善事业发展较好的国家是能得到人们理解和宽容的,舆论也会重点表扬她已捐出的钱,而在我国媒体上则常会弄出“诈捐门”等等。再如陈光标做慈善的招数比较独特,媒体本应多一些包容,可热衷追寻其动机的媒体和舆论也不少。

  当下,一些慈善理念因“一尘不染”或“零成本”受到热捧,如一概反对慈善与商业结合,反对慈善组织用一定比例善款养工作人员等,貌似高尚,其实折射出我们距现代慈善理念仍有不小距离。事实证明,慈善与商业有效结合是现代慈善的潮流;“零成本慈善”不仅做不到,最后也只会使慈善之路越走越窄。

  这几天,笔者在网络上发现,类似“我再也不捐了”的牢骚又有很多。这使笔者想起一位著名美国运动员的故事,他收到一位母亲的信后,为她患白血病的女儿慷慨解囊,可实际上这女人骗了他,她的女儿并没有患病,运动员得知真相后不仅不生气,反而很开心,对人们说:“天下少了一位白血病患儿,你不高兴吗?”我们可能达不到他的境界,可对做慈善的人和事多一些包容和宽厚,不因过度“质疑”坏了自己顺便做好事的心情,应该不难吧?  

  目前,中国人到了重新学习做现代慈善的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更需要对每一项慈善创新击掌叫好,多鼓励、多歌颂,形成包容和宽厚风气。不当或过密的质疑不会为慈善事业添好,只会添乱和添堵,在如此疑云密布的舆论环境中,谁还想或还敢做慈善?▲ (作者是江苏学者)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