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汤嘉琛
春节回家是中国人最自觉的乡愁。近日,一位北京白领先“借道”曼谷然后转乘低折扣的国际航线回到昆明的故事,成为不少异乡客热议的话题。在春运一票难求的大背景下,这种用飞机与飞机或者火车与飞机接驳的方式“曲线回家”的方案,频频出现在媒体报道中。
翻看媒体报道和网友评论,很多人都将“曲线回家”视为一个很“苦逼”的现象,并从中解读出了买票难的艰辛与无奈。然而,在我看来,“曲线回家”现象背后固然存在一些需要交通部门引起关注的问题,但我们没有必要过分夸大“曲线回家”的悲情色彩。
有评论文章认为,之所以有人选择“曲线回家”,是因为“直线回家”成了一种奢望。看看媒体上那些抱怨一票难求的文章,听听网络上骂铁道部和航空公司的声音,这种逻辑似乎能够自圆其说。但是,如果我们冷静而理性地分析一下“曲线回家”现象,就不难发现,这种悲情解读或许稍欠客观。
一般来说,乘客选择“曲线回家”有两种情况:其一,没有买到直达的票,这种情况以乘火车出行的人居多;其二,放弃直达路线能够更经济实惠,这种情况以乘飞机出行的人居多。很明显,目前对“曲线回家”的悲情化、愤青化、情绪化解读,主要针对的是第一种情况,而那些批评者的逻辑在第二种情况面前将难以自洽。
事实上,如果我们从成本与收益的角度加以客观评判,无论是哪种情况的“曲线回家”,其实都是理性色彩多于悲情色彩。它既是票源紧张的客观形势下的变通之举,又可能成为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之间求取的最大公约数。
先说乘火车“曲线回家”。今年春运发送旅客流量超过31亿人次,尽管铁路部门推出了网络购票和电话购票,增加了一定数量的车次,但出行需求与运力供给之间的矛盾仍比较紧张,一票难求仍是春运期间的主旋律。尤其网络购票和电话购票预售期比窗口提前4天,乘客买不到最想要的那张火车票,极有可能成为一种大概率事件。
遇到这种情况,去网上发帖谩骂并不能给自己骂来一张车票,选择“曲线回家”才是相对理性的行为。买不到热点城市的火车票,完全可以先买一张同一铁路线上、票源相对充足的非热点城市的火车票,然后通过车上补票或换乘的方式,实现春节回家的目的。最近,很多住在广州、深圳等地的乘客,选择从香港中转回家过年,走的显然就是“曲线回家”之路。
再说坐飞机“曲线回家”。火车票一直实行政府限价政策,春运期间浮动价格价值也已经取消数年,但航空是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春运期间票价水涨船高是正常的市场经济现象。如果不愿在春运期间挤火车,想要追求更舒适的回家体验,可能就得花更多的钱来购买机票。但是,若要降低出行的经济成本,也并非没有可能。只要愿意部分牺牲时间成本,可供乘客选择的“曲线回家”组合会有很多——如果觉得从北京出发的机票太贵,何妨先前往北京周边的天津、石家庄等城市,然后选择那些折扣更大的航班?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春节回家被赋予了太多温情、团圆的色彩,希望回家之路更顺畅,是一种并不奢侈的理想。能够称心如意地回家当然是好事,但对于少数未能乘坐直达列车或直达航班的乘客来说,退而求其次地选择“曲线回家”,也并非不能接受。毕竟,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春运都仍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涉及交通运力提升,还与户籍制度、城乡差异等制度性命题有关,这既要求相关职能部门日拱一卒地将问题逐步解决,也寄望于广大乘客能够理性选择更加合理的出行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