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晓亮:“回家”二字何时才能充满温情

  本报评论员 李晓亮

  春运,从诞生之日起,就总演绎着各式年度传奇。家的方向,变得遥不可及。“希望在路上。回家不是终点的方向,而是让希望更有力量。”“春节团聚的幸福,是中国人坚守的情感底线;但对于奔波劳碌,生活在别处的大多数人,这种幸福代价不菲;拥挤的车厢,年复一年;春节,便是最真实的中国。”“回家看中国。身处转型时代,我们正经历西方几百年历程,被压缩在中国三十余年大变革中。面对大时代,我们到底拥有无穷力量,可以掌控命运;还是面对这个时代,做出无奈的选择。”

  看到这几段气势磅礴,恢弘叙事,又饱蘸感情的文字,你很难想象,这其实只是三大门户网站的春运策划开篇语。虽然视角各异,其实说的一个意思――春运时分,归途之艰。这不是故意夸大的苦情渲染,因为多年来,那一组组见诸报端且呈逐年递增态势的数字,是不会骗人的。年关时节,到火车汽车机场的候车(机)厅转一圈,就更能体认这份困窘苦楚,非亲历无以言表。

  抽取这些数字,凝固出的就是令人咂舌的春运传奇。今日已是2012春运第三日,今年预计客流将达31.58亿人次,再创新高,这一客流量相当于全国人口整体迁移2次。北上广三地,今年情况如何?据最新消息,春运首日广铁就送客72万,乘车需“票、证”齐全;上海铁路局首日发送旅客超80万人;广州记者体验电话订票,打了34次都没打进;而北京铁警断言:“至少95%的黄牛都走了,改行了!”

  真是乐观的豪言,不好意思说这是过度乐观,但就算实名制逼得九成黄牛改行,但民众买票难回家贵的症结,却丝毫未解啊。数十次打不进订票热线,一天都刷不开订票网页:据说就算侥幸刷开页面,之后还面临极度挑战的三大关“提交订单”、“顺利缴费”、“成功出票”。而据说“点背”者,在每一关都会功亏一篑。

  买张车票而已,本该是最简单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现在怎么被生生逼成“人品”和“运气”的PK台?其实,网络购票就算还在内测期,只要一点技术难度都没有的异地购票能全国通行,那么网络压力也当大大缓解。以我为例,每次春运最恼火的,从来不是买不到回家票。因为只要豁得出去,舍得起早,回家票不是问题。但若想异地买到返程票,售票点却总以不属同一铁路局,不支持异地购票为由拒售。

  和这个性质一样,若所有外地务工者都能被城市完全接纳,无区别对待。农民工和市民待遇相等,权利相同,更多新生代农民工彻底融入扎根城市,那么春节不过一个传统节日,而心安之处即故乡,在哪过节都一样。春运运能压力也能大大减轻。

  所以,春运回家潮构筑的天文数字,其实标注的是多数务工者对权利的苛求,对归属感的渴望。回老家,除了文化心理之外,更多的还是一种被迫和无奈。所以,订票网站点击日均超10亿的瞬间“世界第一”,并非什么可喜的春运奇迹。数字奇迹背后,权利沟壑如何填平,才是当务之急。否则,每年的过年回家,都注定不会是个温馨温情的字眼。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