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选举:地方的、内政的、政策的选择
作者:陶短房
2012年全球第一场重要选举--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尘埃落定,马英九和国民党获得连任,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选后引咎辞去党主席职务。
尽管选前许多分析都认为,国民党赢面较大,但初步计票结果显示,马英九赢了70-80万张选票,甚至大大超过事先国民党方面的乐观预测结果,虽不如四年前的压倒性胜利,但也堪称4年前导致马英九上台的选举后,国民党久违的一场大胜。
经历多次普选的洗礼,台湾选民的心态显然更成熟、更理性,开始从“选蓝绿”、“选人头”,向“选政策”过渡。本次选战,民进党仍驾轻就熟地从“九二共识”、两岸经贸关系等“蓝绿议题”开端,并确实制造出一些声势,国民党阵营在这些议题上的应对依旧显得被动甚至笨拙,但纵观整个选战过程,台海、“蓝绿”等“大题目”并不占据主要甚至重要地位,两党浅尝辄止,选民也意兴了了。正如一些台湾评论人所说的,这些“大题目”在大背景下实际上已是“明牌”,非台湾单方面所能决定,也非换一个领导人、一个执政党就能有多少改观,不论谁当台湾的家,都会大体延续4年来的两岸政策走向,既不会加速太多,也不会减速太甚,将“选择题”的分数过多押在此,显然并不明智。
任何成熟的选举首先是地方的、内政的、政策的选举,所关注的,也首先是攸关选民实际利益的行政问题、民生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在这些方面,马英九和国民党的四年交出了一份“两头差、中间好”,差强人意的报告,一度达两位数的GDP增长令人欣慰,但外向型经济的脆弱性依旧甚至变本加厉,ECFA的红利让商界受益匪浅,却造成了阶层和地区的分配不公,农民、渔民等弱势群体感到失落,马英九团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也屡受诟病。整个选战的主旋律,正是围绕着这些地方的、内政的、政策的话题展开琐碎的、激烈的对决,马团队竭力争取“继续改革”的机会,而蔡团队则力图让选民相信,让民进党上台,台湾的经济和民生会更好,社会会更公平、高效。
很显然,选民最终选择了不相信民进党和蔡英文的许诺。从历史政绩上看,民进党曾经的8年执政生涯并未显示出其在内政政策方面的过人之处;从竞选诉求上看,蔡英文的经济、发展纲领空洞抒发过多,细节却混沌不清。固然,不相信民进党不代表相信国民党,许多事先表示会投国民党一票的台湾选民也对马团队的竞选纲领有诸多不满,但一个问题多多,细节不乏漏洞的经济、社会发展纲领,终究比一个缺乏细节、徒有大方向的“空盒子”更靠谱些。
对于“九二共识”及台海关系,台湾各界的认知仍然缺乏共识,但不论认知如何,希望“大环境”和“小环境”都安定,宁可慢些也要稳些,宁可低效也不要冒险,成为各界共同的默契。投票前夕,一些背景或蓝或绿的商界名流出面挺马,与其说是在台海政策上站队,毋宁说,他们是在为攸关自己利益的经济前景押宝。与之相比,不论深蓝的宋楚瑜赤膊上阵,还是亲绿的李登辉、李远哲最后关头为蔡英文站台,其效果都微乎其微,这些都表明“名人光环”效应的锐减,和台湾选民“选政策”、“选经济”、“选民生”的态度转变,而这种转变,也符合全球选举的普遍规律。
既然明白此次台湾选举的结果,是地方的、内政的、政策的选择结果,隔岸观选的大陆人就不应对选后台海关系走势作太多联想:正如马英九在选后所言,他目前需要做的,是在财富分配、青年就业、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兑现承诺,安抚选民,至于台海问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恐是其顺理成章的选择。毕竟台湾选民所选择的,首先是一份台湾地区未来4年经济、社会和地方发展的蓝图,以及执行这一蓝图的领导团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