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蔡晓辉:在这个时代里“坚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6日15:52  燕赵都市报

  有一年,我去长沙参加红网的一个时评圈活动。一位资深评论作者介绍他的写作经验,竟然是“没什么,就是一篇一篇地写。”我以为他这“一篇一篇地写”,其实说的是坚持——坚持热情、良知、价值。做这一行久了,就会深刻地明白“坚持”二字对评论写作和编辑的意义,那得是一颗多么坚定的心才能做得到啊。

  翻检2011年评论界和本报时评版,我竟然又想起了这句话。还好,《燕赵都市报》的时评版与很多评论版一样,在舆论中亦有“不自由”之时,但面对“坚持”二字,尚算合格。

  有很多理由放弃坚持。最方便的一个便是:题材敏感,评论不当或有扰大局。种种理由都能堂皇地成为失声或顺势的借口。但一个坚持的版面,起码所能做到的,比如不再去强化近年新闻报道中固化的“灾难美学”倾向。只去谈生命大救援大接力,对于一个有所坚持的评论版来说,那是被异化的灾难报道,评论如果做不到其他,却可以做到不附和、不放弃自己的判断。

  同行们在这一年和之前多年的坚持,迎来和即将迎来现实层面与人心层面的变动。一部部法规的出台和修改、一项项措施的实施、一桩桩在舆论围观中得以改观的具体事件、一个个苏醒和成长的所谓“公民品格”……对一个一直在“坚持”的评论版来说,没有什么是比这些更好的回馈了。这不仅仅是评论一己之力所能做到,评论,不过是时代内在变动的先声。

  我花了几个小时去浏览本报今年的时评。时评背后未必是当年最重要的新闻,但一定是激起国人最极致表情的事件,这表情,有愤怒、有惊叹、有叹息、有讥讽、有无奈。每一桩事件其实都和国人的生存境遇有关,或者涉及经济发展带来的民生诉求,或者涉及政治生态带来的民主诉求。郭美美事件揭开了复杂的红十字会生存链条端倪;保障房的质量、开工率、分配、资金问题重重难解;渤海漏油背后是生态赔偿难题和康菲的傲慢;福佳大化牵连出的PX项目的公共安全问题;《助人行为保护条例》折射的是社会道德温度的冷却;由牛奶标准、地沟油、塑化剂风波触动国人对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营养午餐微公益行动中我们看到的生发于民间社会的一份执着;还有仍旧血色惊心的校车事故,是不是一纸“校车安全条例”就可轻易避免悲剧?

  还有新婚姻法激起的千层浪;小悦悦事件的中的冷漠与哀伤;达芬奇家具的轰然倒塌;《钢的琴》让我们触摸到工人阶级的忧伤;由网络扒粪引发的这“门”那“门”事件……

  有人说,在中国这块地理意义上的版图上,其实有两个中国:一个是富裕、耀眼、强大的中国,比如北上广;一个是贫困落后的中国,比如沦陷的乡村、流水线上的农民工、留守儿童的悲伤、落寞的工人阶级。或者形象点说,你不如去看看取材于去京城不远河北张家口乡村的一部电影《光棍儿》吧,你将知道,耀眼中国的另一面是什么。这“两个中国”,合起来,才是最真实的中国。这中国的“另一面”所言的,并非只是贫穷与愚昧,还有制造贫困的权利贫困,或者也是《人民日报》在今年引起关注的系列评论中所言及的“沉没的声音”。时评所看到的,更多是另一个真实的中国。它在这个时代所应担当的使命,是开放一个平台,令更多的声音得以呈现,令沉没的声音得以打捞。

  《燕赵都市报》的时评,在8年前初始,对此尚只是一种朦胧的直觉。但那时,我们已经发现,对于社会的良好秩序而言,开放的平台是时下最为需要的,它的意义在于为不同利益方尤其是缺少话语渠道的利益方提供更直接的话语空间。在发刊词中,我们曾经欣喜而雄心万丈地声明,“未来的时评版将是这样一个广场:社会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各种问题的不同声音,在这里呈现、交锋、汇合,融入一个更为结实的未来。”这句话,其实已经隐含了时评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理想,以及通往这个理想的路径。能平等地对话,首先是令沉默者发生。各种声音能够得到倾听,对于一个正在发生深层变动的社会来说,没有什么比能够相互倾听更为重要的了。

  在几个小时对本报当年时评的浏览中,我发现,很多问题跟几年相比,仍旧没什么改变,甚至,痼疾更加坚硬了;而有的,却在新闻与评论的同期关注中得到哪怕是细小的改变。这让人时而沮丧,但也间或欣慰。哪怕是一点点的改变,也是时评坚持下去的动力,亦是一个时评编辑的乐趣。

  但作为一个时评编辑,你确实能感受到坚冰的存在。回过头来,我发现,在本年充满悲情的“甬温线7·23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本报的声音几乎为零;日本核泄漏事故中,仍旧几乎为零。而有的同行在转换角度发出的声音,同样绕过了风险。由此可见,在面对坚冰时,评论也是一门手艺。

  之所以说是手艺,并非要弱化评论者的勇气。我想说,在坚硬的现实面前,你得有耐心,懂得迂回包抄。我们都知道那个目标是什么,但在如何达到目标这个问题上,你得知道,在坚持常识和良知之外,你还需要携带哪些东西。

  重要的是一件事一件事地做起,譬如“微公益”。在这个过程中,拒绝过度悲情,拒绝思想的惰性与粗暴。只要坚持,总会有所改变。就像老杨说的“一篇一篇地写”,我们的很多评论版的同行都在一年一年地、思维清晰目标明确地“坚持”。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