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洪波:特色化的荒诞创新

  (本文刊于2011年12月20日)

  创新型城市、创意经济,似乎也不怎么难。我们听到的各种政府创新、企业创意,以及政府和企业一拍两合的创新创意,何日无之?

  本月14日,北京密云县开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有云,今后5年密云将建设“绿色国际休闲之都”,旅游休闲产业将成为全县工作的引领。《新京报》问县长王海臣有何具体项目,县长意兴飞扬:“建一座占地千余亩的欧洲建筑风格的英语城,整个城分为16个城市街区,是个封闭式的城堡。开放后,进英语城就像出国一样,弄一个‘护照’然后盖章,进城之后不允许说汉语,说汉语会扣分”。

  这个政府创新,就是与企业创意一拍两合的产物。报道说,“英语城”项目的消息最早来源于10月的第十五届京港洽谈会,“英语城”是密云签约的15个协议大型投资项目之一,由北京一家地产集团投资,计划额度为100亿元。

  政府没有不强有力的。这是一个真理。比如这个“英语城”项目,消息早有,但直到县长推广,这才迅速火爆。王海臣的话经《新京报》刊发,“英语城”才在全国不胫而走。但舆论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好创新和好创意,称之为“又一个拍脑袋工程”:“没有矿产资源,没有风景名胜,没有人文环境,没有产业基础”,就靠看似先进的政府包办来推动。

  大工程,拍脑袋,这固然是问题。“不许说汉语”的旅游休闲项目,“北京最大的欧洲风情小镇”,能不能发展成旅游产业,实在可疑。然而,问题还不只是拍脑袋这么简单,就算能够成产业,又算是个什么事儿呢?

  我们知道,国外有些城市有唐人街、中国城,或者也有别的什么风情街,但那是“项目建设”的成果,还是街区自然发展的产物呢?而且,那样的风情街区,谁要去进行封闭管理,规定某种语言不能说,必然要被视为文化歧视。但在中国,人们的歧视意识是有一种特殊免疫力的,歧视随处发生,人们不以为意。

  企业要做“英语城”,政府去招商和推广,一点不觉得不舒服,反而津津乐道,当成绝活到处招摇。一般我们说到歧视,多会理解为对别人进行歧视,而对自己特加优待。但咱们这儿的歧视也是有特色的,那是一种反向歧视、自我歧视——“对自己狠一点”,特别优待要给予外国人。

  有人可能要说,英语城只是一个企业要做的旅游项目,而不是真正的公共街区,上升不到文化歧视的地步。但是企业并不是可以脱离社会的正当价值而经营的,其中有些正当价值被工商法规所规定,有些正当价值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有些正当价值由社会公众对企业在市场上进行认可或排斥加以规范。就像“皇军捉花姑娘”的游戏不可以作为旅游娱乐,就像“死亡集中营”不可以作为旅游体验而加以利用,反向歧视性的“不许说汉语”城堡,不仅没有理由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而且它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被强制性地执行都是不能被接受的。

  在“英语城”项目被密云县长作为地方发展的重磅炸弹发布4天后,密云县政府新闻发言人又表示,这个项目未获政府批准,不许说汉语的英语城只是不久前一家企业的拟议,县政府负责人只是复述企业的设想,并非表示项目已获批准。政府终于正确了,而且看起来从未犯错。县长也没有什么不当,只是复述了一下企业的想法而且是在非正式场合。企业嘛,有创意也无所谓不好。所以这个回应是相当有水平的。虽然我也相信,如果不是舆论大哗,英语城就不是“非正式场合的复述”,而是重大项目开工。

  英语城只是一个小荒诞。英语城的创意为何顺风顺水地冒出来,英语城的创新为何津津有味地端出来,这才是大问题。只讲投钱多、赚钱多,其它一切无所谓,这才是特色创意和特色创新不竭的源泉。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