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伍里川:“农药废渣盐”流向何处岂能含混了事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1日07:45  现代快报 微博

  伍里川

  江苏镇江海天盐化公司非法制售“农药废渣盐”案件,近日在安徽省阜阳市颍泉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非法制售“农药废渣盐”14000吨,流入全国12个省、市盐业市场,部分“农药废渣盐”冒充食盐流向餐桌。对此,昨日快报已做报道。这一大案的侦破令人欣慰,有关方面对案件相关情形也有所披露,然而公众有更多的真相要追问。

  追问一:这14000吨害人盐到底流向哪些省市?

  追问二:部分“农药废渣盐”冒充食盐流向餐桌,这个“部分”到底是多少?

  追问三:到底流向了哪家店的餐桌?

  追问四:到底哪些人吃了“农药废渣盐”?如何善后?

  “人民的生命安全最重要” 。面对这些追问,理当向公众如实回答,回答清楚,绝不含糊。只有把这些人们最关心的信息给公开了,让人们有了一个起码的了解,人们才能精确应对、小心防范。而那些有可能吃到“农药废渣盐”的人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身体检测。不必担心信息公开后,会引起社会不安,经验证明,越是公开,民众越是坚强,民心越是稳定,越是遮遮掩掩,越是会谣言四起,动摇民心。

  “海天盐化”其下属销售机构遍布全国多个省市,分级经销,呈现网络化。从查处的案件来看,不合格食盐和三无盐产品大都流入边远农村地区、城郊接合部和小型食品加工企业,点多面广难以预防。然而,仅有这样笼统的信息,还远难止众之“渴”,流向餐桌的“农药废渣盐”终究还是罩着一层厚厚的纱。

  这样一起食品安全大案,信息公开如此不到位,令人深深忧虑。如果是知而不说,那显然是敷衍塞责,对百姓的知情呼声装聋作哑。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就连相关方面也还没掌握核心信息。这种情形更令人不安,说明案子破得不彻底,这样的结果也是难以向百姓交待的。诚然,掌握每一个细节并非易事。私盐贩运者一般都是电话联系买家,谈妥后委托第三方运输,即使私盐被查获也很难追查上线;他们事先订立攻守同盟,被查获后当事人一般都咬定就这一次,并且是流动送货,上线也无从查起。近年来类似大案要案频发,多是“链条式”作案,只有肃清全部链条,掌握全部信息,才能告慰百姓,才能有效阻击犯罪行为。需要明确的是,难以追查不等于无法追查,只要用心办案,总会有回报。

  但回过头来,最令人担心的并不是信息的难以取得,而是掌握信息之后一些公共管理部门仍习惯于“选择性公开”。这方面,有诸多事例。去年,汉中市爆出黑作坊勾兑出“问题香油”流向农贸市场,到底是哪些农贸市场,却语焉不详。而去年湘潭市也端掉了两个面食休闲食品黑作坊,查获251箱9万多袋“黑心”麻辣熟食,这些出自黑作坊的麻辣熟食,“大多以极低的价格销往中小学校及农村”,问题是,具体流向同样无人通报。同样的例子也出现在“地沟油”身上。更有甚者,在一些案件中,当事人、单位还被一“某”了之,百姓对这种现象非常反感。

  去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治蓝皮书》公布的“中国政府2010年透明度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在食品安全执法方面,43个地方城市中,能够公布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或者食品安全曝光信息的有31个,占比为72%。

  “常规信息”披露尚如此不给力,大案信息详尽公开就更难了。

  对于食品安全,现在从上到下都异常重视,但是到了具体案例上往往含含糊糊,嘴上像贴上了膏药。这一现象极不正常,根子还是出在地方保护主义,办案可以,但是最好只做不说或者只做少说,生怕将跟本地有关的核心详情公布后,影响当地名声,影响官员政绩。殊不知,这样的遮掩或装糊涂,既影响到政府公信力和治理决心,也冷了百姓的心。

  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食品安全法等规定,与食品安全监管有关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食品生产标准、食品安全执法等方面的信息,都应当予以主动公开。而去年一月,卫生部和公安部也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将查处的违法案件向社会公布,达到惩处违法行为、震慑犯罪分子和教育广大群众的目的。”

  “主动公开”不是要做选择性公开,而“教育广大群众”的前提就是以知无不言的态度告知广大群众。现在看来,仅要求信息公开还不够,还应该进一步对遮掩、装糊涂行为进行严厉问责。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不说也没事”的状况。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