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西社评:倘若从业者平庸宰客门则难闭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6日09:36  华西都市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 蒋璟璟

  苏州游客丁先生称在厦门一家海鲜排挡点了5菜1汤,其中只有三样海鲜,结账时达9560元。丁先生报警后,在警方协调下,店方退回3500元。目前该店已停业整顿,老板称点菜员是临时工,已被辞退。

  三亚“海鲜门”之后,景区宰客成风,已引发轮番民意反弹。连日以来,从厦门到大理、从天价蔬菜到昂贵时鲜,从美女酒托到骇人标间,吃喝住行无一幸免被疑。更有甚者,分散的批判情绪,正在形成系统化文本,于是一张名曰“宰客榜”的产物,正在变得冗长、变得具体。那么或可说,苏州游客丁先生,不过是一股灰色浪潮的典型样本。就其经历而言,无论结果抑或过程,都带有明显的普遍性。

  景区宰客,有着怎样的发生机制?归纳近期爆料,其中玄机实已呼之欲出。诚如有论者指出的那样,“宰”首先是信息不对称的产物。游客初来乍到,对何贵何廉缺乏明确认知、对消费选择缺乏真诚引导、对维权手段缺乏清晰思路……置身于“人生地不熟”的惶恐心态下,“挨宰”似成必不可少的“学费”;除此,“宰客”若要达成所愿,多半少不了各色的暴力胁迫与暴力暗示。网友“罗迪微博”透露,“一哥们面对天价海鲜刚想说理,几个彪型大汉便出现,只好收声认栽。”而在丁先生的故事里,也有“想理论,环顾四周发现几名男子似要围过来,只好先买单”的相似桥段。

  从中不难看出,一种短视、野蛮的运作模式,正在某些地方主导着旅游产业。此类粗线条、超原始的状态,固然可以归咎于职能部门不作为,又何尝不是落后经商思维的折射。众所周知,市场秩序的规制力量有二,监管者与自发竞争。放眼周身、宰客多发,谁该承担更多责任,着实值得考量。之于监管方,其表现自然难以令人满意,但至少一套看似完整的“举报—处置——反馈”框架已经成型;而与此同时,作为另一种规制力量的“自发竞争”,实则未能发挥当有的正向作用。究其原因,“合流”而不是“超越”,正成为多数经营者的哲学。他们宁愿维持行业默契来渔利,也无心挣脱那平庸、隐性的平衡,以“破局”换取额外收益。

  缺乏长远诉求的业者,才会从流于“人宰我宰”的畸形大潮。倘若为此追根溯源,仍旧显得毫无难度:几乎是一夜之间,旅游经济成为备受推崇的吸金利器。急急推进的速度,令得行业准入门槛形同虚设,鱼龙混杂的排挡、食肆,瞬间晋升为亮堂的酒楼和酒店。但,由于缺乏严格的事先培训,即便规模由小变大、收益由少而多,某些餐饮业者仍市侩习气难改、信奉“竭泽而渔”式的敛财手法。笃信“捞一笔算一笔”,“游客”与其说是客户,不若视作“待宰羔羊”。

  事实上,在混乱的大格局内,更容易孵化卓越的企业。与差劲的同行相比,一些坚持起码性收费规范、满足底线性服务标准的业者,便显得足够优秀。问题是,各地旅游产业里,“排外化”倾向严重,保守、封闭的环境内,本地的、屈从潜规的、少有品牌耻感的企业占据主流。而这,或许是“宰客”频现的诱因之一吧。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更多关于 宰客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