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沙元森:“走出去”的企业和公民安全第一

  企业不仅要提高经营能力,更要提高防范能力,在异国他乡学会与当地各种力量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安全的环境。一旦局势紧张,也要充分考量员工的安全风险,该回避时就要回避。

  □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29名在苏丹遭劫持的中国公民终于平安返回国内。

  这一事件的和平解决,自然离不开外交部等相关部门的努力,有关国家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等方面的协助。在保护中国公民海外安全方面,中国政府确实做到了不遗余力,也逐渐积累了成熟的经验。这起事件的发生再次警示中国企业和公民,海外生存环境更趋复杂,从走出国门的那一刻起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防范安全风险。把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在国内如此,在国外也应如此。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了“走出去”。世界各国也普遍欢迎中国企业去投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对外投资涉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超过了3100亿美元。但是令人欣喜的数字背后也有不容乐观的形势,那就是中国企业拓展的海外市场有不少都集中在安全风险较高的国家和地区,而在政局稳定、治安良好的发达国家,中国企业一时还拿不到太多的市场份额。这样的发展环境无形中就增加了中国企业和公民面临的安全压力。近几年,在巴基斯坦、伊拉克、尼日利亚和索马里等国相继发生了中国公民遭遇劫持的事件。仅在苏丹,中国公民就已经不止一次遭遇劫持,2008年10月,九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工人被绑架,其中五人被杀害。

  可以说,每当海外的中国公民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中国政府都不惜一切代价去拯救。去年,利比亚局势危急时,中国动用各种资源,通过海陆空撤离侨民三万多人,令世界惊叹。而更多的零星事件往往具有很强的偶然性,是政府部门事前难以预料的。这就需要中国企业做好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预案。企业也有责任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

  很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作为承建商,处于中低端行业,缺少核心竞争力,不得不在政局动荡、治安恶劣的国家和地区赚辛苦钱。这可能是无奈而又必须的一步,克服了这些困难也更有助于企业向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业务转型。但有一样困难,企业应学会“知难而退”,那就是严峻的人身安全问题。在战乱地区,一些中国企业虽然在当地也雇了武装的保安人员,一旦遇到袭击仍然不能幸免,比如这次在苏丹遇袭的中水电公司。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不仅要提高经营能力,更要提高防范能力,在异国他乡学会与当地各种力量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安全的环境。一旦局势紧张,也要充分考量员工的安全风险,该回避时就要回避。市场丢了还能再打回来,人命没了则无可挽回。

  投资的高风险往往带来高回报。中国企业在阔步走向海外的时候,应该把安全的弦绷得更紧一些。相比于政府较为宏观的应急机制,企业根据自身特殊环境制定的预案可能更灵活、机动,也更容易做到防患于未然。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