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顾燕:东亚足够大,容得下中日韩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3日07:26  汉网-长江日报 微博

  □ 本报评论员 顾燕

  “60年过去了,南京的冤魂仍然影响着中日关系。”十多年前,在张纯如那本著名的《被遗忘的大屠杀——南京暴行》的序言中,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威廉·C·柯比这样写道。时至今日,这个判断依旧准确。作为中日关系绕不过去的槛,双方长期在一些敏感历史问题上存在分歧。这种分歧又总是影响现实,并在利益争端中不断发酵。

  在中日关系的基础上放眼东亚,可以说,这种纠葛在东亚关系中普遍存在。中日分歧并不具有特殊性,而是整个东亚问题的一部分。在东亚问题的框架下看待南京争端,更利于厘清其中的复杂关系。

  近代以前,作为东亚区域内的三大国家,中日韩虽然存在着一些历史争端,但尚属小范围、浅层次。19世纪以来,三国都在西方冲击下启动现代化转型,在各自民族的“建国史”中,形成复杂的利益格局。在瓜分、殖民的时代大势影响下,三国之间的利益冲突远较先前深广,带来日后东亚关系中长期纠缠不清的历史问题。直至当前,三方在历史叙事中仍然缺乏共识。各自表述的不同,往往踩动整个东亚政治圈的敏感神经,历史问题演变成现实利益争夺的火药引。中日、日韩在历史问题、领土、领海问题等方面,中韩在文化问题等方面,彼此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摩擦。

  这种关系导致每当有事件发生,各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会被不同程度地挑动。由于中韩曾遭受殖民侵略,日本在二战中也遭遇了广岛浩劫,各自群体情绪中都带有“被迫害者”情结,难免发出一些不理性的声音,彼此散布互不信任的氛围,事实上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因此,东亚三国需要面对共同的历史时,形成基本程度的共识,不纠结于一己之民族情感,而是冷静客观,以面对历史真相、面对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的准则来解决。

  就南京大屠杀事件而言,作为近代中日关系史上最伤痛的问题之一,中日官方、学界和民间时常存有分歧,并因此不定期给两国现实关系蒙上阴影,带来不确定性。究其原因,主因是一些日本极右翼分子不能正视历史和民族罪恶。名古屋市市长河源的言论,便是代表之一。作为一名政治人物,其言论并不能仅仅以代表个人立场而搪塞。南京市政府给予严正回应,暂停友城关系,不卑不亢,并无任何不妥。

  但是,解决问题还是要立足历史真相本身,夯实据理力争的“理”的基础。国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在史料的搜集、关键证据的列举、研究的深化拓展等方面都亟待加强。就南京死亡人数这一点,中国至今没有较为精确的统计,也仅仅只有三千余名死难者的详细名单。回应谬论,除了气节和坚持原则的态度,我们还必须走出泛政治化和民族情绪的层面,中日学界和世界学界一起,深入历史事实,拿出立得住脚的、令人信服的证据,达到历史研究的共识。

  不仅南京问题,东亚关系中不少历史敏感问题,都面临这样的困境。中日韩三国在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东亚的长期和平稳定,和谐共进,是世界和平发展之福。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国和美国,东亚也应该足够大,容得下中日韩。解决东亚各国的历史和现实地缘政治问题,需要各方突破制约,拨开人为笼罩于历史之上的迷雾,坚持人类共同的美好价值,拿出历史诚意解决历史问题,拿出政治智慧解决现实问题。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