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虽然校园恋爱纠纷存在高风险,并一次次铸成惨剧,相应的预防与干预机制却几乎一片空白。建立针对青少年恋爱暴力的干预机制,教育部门难道不该有所行动吗?
合肥17岁少女周岩因拒绝同学陶汝坤求爱,被陶用打火机点油烧伤毁容。此事被曝光后,引发一场舆论风暴,陶汝坤及其身为官员的父母,一时间成为千夫所指。
这起毁容案手段之残忍,确实骇人听闻,凶手尽管为未成年人,也应依法对其劣行进行严惩。现在,公众对此案的关注,大多聚焦于凶手官员子女的身份上。然而,如此简单地标签化解读,恐怕掩盖了问题的关键。
其实,“少女拒爱遭毁容”案最值得反思的在于,少女被毁容前遭遇无休无止的纠缠,为什么没能获得有效的保护,凶手因索爱不成而一步步走向丧心病狂,为何没能对他进行及时地制止。
太多血的事实告诉我们,类似这种校园恋爱纠纷,极易引发暴力事件,当恋人之间一方已不爱另一方,而另一方仍然执迷不悟,往往会导致悲剧的上演。上海青少年服务热线曾做过统计,男女生间恋爱纠纷是校园暴力事件的三大主要“元凶”之一。美国有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称,15%的被访青少年表示自己是恋爱暴力的受害者,曾被恋人施以言语、精神、身体等暴力行为对待,50%-80%的青少年表示知道其他青少年正面对恋爱暴力。
不过,虽然校园恋爱纠纷存在着高风险,并一次次铸成惨剧,相应的预防与干预机制却几乎一片空白。以“少女拒爱遭毁容”一案为例,陶汝坤对周岩的纠缠和骚扰显然不止一两天,但长时间以来,周家只是一味躲避,周岩被迫转学、休学,其中,未见学校、心理咨询机构、青少年保护机构、公安部门的有效介入。
我们目前的教育,两性关系的教育属于缺失的一环,由此导致了许多学生两性平等意识的缺乏,缺乏对异性的尊重,不知道理性去面对感情的挫折。我们的教育机构对于学生早恋采取回避的态度,学生遇到恋爱纠纷,往往不敢向外界求助,得不到相应的指导以及自我保护的提醒。
“少女拒爱遭毁容”一案,如果当恋爱纠纷发生时,家长、学校和其他机构能共同介入,对陶汝坤展开心理疏导,及时惩戒其不法行为,陶汝坤心中的暴力因子或许不难消除。如果在日常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我们能重视两性关系的指导,类似疯狂索爱之举也许会少一些,自我保护意识会多一些,也可降低恋爱纠纷和暴力的发生几率。
一起毁容案,毁掉了两个正处花季的孩子,这样的教训让人痛心。建立针对青少年恋爱暴力的干预机制,教育部门难道不该有所行动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