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都社论:关注抑郁症,去除面对逝者的无力感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1日06:19  南方都市报 微博

  近日,一则通过新浪微博发布的“告别留言”引起社会大众对抑郁症患者处境的关注。3月18日上午,网友“走饭”在个人微博上写道:“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短短几句话,甚至带着轻快的语气,以至一些网友误认为是开玩笑或者炒作。然而不久,不幸的消息传来。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通报称,经初步调查,确认“走饭”死于自杀,并呼吁“希望大家能够珍惜”。死亡时间确认为3月17日夜间。前述那条由系统设定定时发出的微博,便成了“走饭”在人间最后的遗言。

  几天来,成千上万的网友留言,表达对“走饭”离去的悼念。她的微博被转发、被评论,许多人痛惜她在微博发文中所透露出的敏锐与才华,许多人从她与抑郁症搏斗失败的经历中看到同事、朋友甚或自己的身影。“走饭”的离去不是没有征兆的,她看医生,她吃药,她努力睡觉,却依旧无法排解抑郁症带来的“副作用”。就在她去世前不久,还有心理学系的网友通过微博留言,希望她与其联系。

  微博自杀直播,“走饭”并不是第一例,她的死进一步唤醒了大众对于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病患的关注。因微博的即时性与分享性,众人见证了抑郁症患者的生命消逝,那么,感同身受和痛悼之余,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据媒体披露的数字,目前中国大约有抑郁症患者3000万人;全球范围内,有超过5亿人正在遭受抑郁症这种疾病的折磨。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超过癌症,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在美国,大约有3.4%的抑郁症患者自杀;在所有自杀者中,至多可能有60%的人患有重性抑郁障碍或者其他心理障碍。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医疗系统一直在致力于心理治疗和抗抑郁症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在提高社会意识层面,1992年至1996年,英国皇家精神科医学院和英国全科医生医学院曾在英国发起了为期五年的击败抑郁运动,教育民众认识抑郁症,减少误区。

  有数据显示,在中国,抑郁症病人接受治疗比例只有10%左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原因大概有几方面。首先,在文化上,民间普遍存在对抑郁症的轻视。由于缺乏“可见的”病灶病征,抑郁症不被当做一种疾病,而常与“多愁善感”、“精神萎靡”联系起来。而与某些严重的精神病患不同,抑郁症患者大多属于“正常人”,生病尚可打针吃药,一旦遭遇抑郁,个人和家庭往往束手无策。加之公众教育的不足,抑郁症病人往往受到来自家人朋友的“开解”、“劝导”(比如试图要求患者“振作”起来),不仅无济于事,有时反而加重病情。

  其次,在公共卫生体系中,民众的心理健康问题所受到的重视不够,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根据几年前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篇研究报告,中国仅有大约9200名心理医生;美国人口不足中国的四分之一,却有大约34500名心理医生和6万名心理学家。尤其在农村等公共医疗的薄弱环节,由于医疗保障和社会支持的匮乏,我国农村人口中的自杀率为城市的三倍。城市白领患上抑郁症尚可以求助心理医生,在农村,农民看心理医生是不可想象的。

  再次,抑郁症患者受到的制度性保障不足。即便患者本人不“讳疾忌医”,周围环境的不友善、职场歧视等,都会加重病人的病情,使他们的权益受损。IB M前研发工程师袁毅鹏因患病遭公司解除劳动合同,走上五年坎坷维权路,被称为“中国反抑郁症歧视第一案”。用人单位表面上是“关心”病人,实际上拒绝抑郁症患者回到工作集体中。这种劳动保障条款的缺失让抑郁症患者找工难、请假看病难,都是现实中常见的情形。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任何一个小的弱势群体,其面临的问题都会因巨大的人口基数而被无限放大。为了避免更多“走饭”的悲剧,我们需要更多专业的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门诊社工、咨询师和精神科护士,需要社会、社区和家庭多层次的关怀救助体系。抑郁症致病原因各有不同,唯有希望更多的人来谈论抑郁症,关注抑郁病歧视,生者才有望去除面对逝者时的无力感,起而行动。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