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的隐忧②·编辑视线)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面临着去哪里养老、怎么养老的问题。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数老人还是依赖家庭养老,依靠子女养老。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结婚生子,“80后”家庭多是“421”结构:四位长辈、一对小夫妻再加一个孩子。如果将更长一辈的爷爷奶奶包括在内,有些甚至是“8421”家庭。处于倒金字塔结构底端的“2”,在事业发展与照顾老人和孩子之间,难以平衡和兼顾。
高龄老人的快速增长、“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以及“空巢”家庭不断增多,使得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需求,养老社会化成为大势所趋。
不过,我们必须看到,尽管眼下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服务性行业和部门日渐增多,为老年人的赡养由家庭转向社会创造了条件和可能,但从“养儿防老”到“社会养老”的过渡并不会天然实现。
目前,各地许多养老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低档的硬件设施和低质的服务令不少老人及其子女对养老机构望而却步。有数据显示,全国现有的养老机构设施使用率相当低,大多数老年公寓、养老院、托老所的入住率仅30%—40%。
此外,一些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较低,只能保证简单的生活服务,不能在医疗保健、康复护理、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提供多层次服务。养老服务人员大多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4050”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技能。
另一方面,我国养老保障制度覆盖面还比较低。在近8亿就业人口中,到2010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57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3亿,还有大量劳动者没有基本的养老保障。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若干年后,自己将会怎样老去?是否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地生活?养老问题及其现状无法不让人忧心忡忡。
老龄化社会正在步步紧逼,“未富先老”的中国无可躲避,必将面临诸多挑战,需要拿出更多办法,付出更多努力。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相继出台,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蓝图已在眼前。
变老的事实,我们无法扭转;但养老的现况,我们可以改变。破解社会养老困境,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这关乎每个人的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