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王晶晶:《武训传》解冻释放了什么信号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8日02:55  中国青年报

  一部在传说中停留了60年的黑白电影,终于抖落历史尘埃,重现本来的面目。

  被称为“新中国第一禁片”的《武训传》,最近由一家国内民营传媒企业发行DVD,售价99元,面向公众发售,并很快就卖断了货。没有任何征兆,这部长期处于人们回忆和想象中的电影突然“重见天日”,并引来追捧。

  在震动之余,人们几乎是以欢呼的姿态迎接这个遗失许久的故事。

  《武训传》讲述了清朝末年,山东人武训靠沿街乞讨为穷人兴建免费学堂的经历。这部电影由孙瑜执导,赵丹、黄宗英等人出演。1950年公映时,“场场满座”。

  然而仅仅一年过后,《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措辞严厉地将这部诞生于新解放区的电影定义为“反动宣传”,并认为对于《武训传》的歌颂说明“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一场由毛泽东亲自领导、持续半年之久的文化批判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武训传》随即被禁止上映,孙瑜、赵丹等40多名剧组人员受到打击或牵连。受此影响,1952年国产电影的数量从前一年的23部下降到8部。当时负责上海宣传工作的夏衍回忆:剧作者不敢写,厂长不敢下决心,文化界形成了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风气。

  艺术创作多了禁区,艺术创作者也为自己设置禁区。有学者认为,由批判《武训传》开始,新中国电影立下了3个标杆:电影是政治的宣传工具,电影人是马列主义者,电影艺术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这部中国电影史无法回避的影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被文字描述,却无法出现在银幕上。并非因为其拷贝遗失或者损毁,而是它已成为一场批判运动的敏感符号,一个超越文本的政治标本。尽管在1985年,《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胡乔木讲话,可视作为《武训传》平反,然而笼罩在它头上的面纱并没有被揭开。

  上世纪80年代,一位研究中国电影的英国学者第一次到访北京时,就对这部被称为“中国禁片史开端”的影片无比神往,但最终没有机会看到。20多年后,他又拜托自己的中国籍学生,帮忙寻觅《武训传》的碟片,最终也无果。

  很少有人知道,这部被禁止公映却因此家喻户晓的影片,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

  这种“禁片”特有的神秘感,随着时间累积愈加浓烈。2005年,赵丹诞辰90周年,上海和平影院举办了一场《武训传》内部学术放映。一位只在专业书中听说过这部电影的女大学生,拿着系里的赠票前来“补课”。然而这难得的银幕一瞥,却让她有些失望。

  “坏人的形象太脸谱化了。武训老是跟人下跪磕头,看着有点恶心……本来以为这部电影会多么‘反动’,可看到最后也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不是已经很‘革命’了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这样说。

  这是一场久别后的相逢,迎接它的却并不是一边倒的称颂。当普通人也可以很容易地买到《武训传》DVD碟片,或是在网上下载到视频资源时,对于“禁片”的热切期待,化为更加冷静的审视。

  豆瓣网上,一些迫不及待看完影片的人,却感觉有些“怪怪的”。有人略带失望地写道:“电影语言本身显得有些落伍,慢条斯理地叙事,充分浪漫的情感宣泄,还有那些明显的表意符号贯穿于整部电影。”

  以现在的审美习惯回望这部60年前的电影,也许的确会有些许不适,其在艺术表现上也许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过,从一朝被禁,到越禁越向往,再到今日“解禁”后的有赞有弹,恰恰说明艺术终于回归到艺术本身。当《武训传》不再遮遮掩掩、神神秘秘之时,反倒可以回归常识,心平气和地运用理性去审视它,然后自己作出判断。

  脱离了阶级斗争束缚的《武训传》,在这个特定的时刻,也许又会被解读为某种“开放”的象征。一部影片因为一场政治运动变得不再普通,又可能会因为一场商业行为被赋予了各种含义。不要神化电影的力量,它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一场精神桑拿而已。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