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雷锋时代化的思考之三
一个英模出现后,往往会掀起敬佩和学习的社会热潮,但也容易在一些人那里形成两种认知。一种是认为英雄模范都有过人之处,非凡夫俗子所能为,又岂敢奢求像他一样?一种是认为媒体上报道的都是英模好的一面,但在实际中却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这样的人不值得去学。
这是学雷锋在一些人那里遭遇的认知困境。其实,倘若能换个角度看学雷锋,就不会让我们心理纠结而是变得敞亮。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一定的道德秩序才能维系。无论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美德,还是时不时念叨的优秀人格品德,也都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存在,而是在每个时代的人们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具体地存在着。雷锋也好,一切英模也罢,都只不过是他所在时代的优秀品德代表者而已。时代变了,雷锋承载的那些闪光的品德没有变,也不会变。这就是为什么,每当社会出现不良风气,人们就会用“雷锋叔叔不在了”表示强烈的忧虑;每当社会风气向文明健康转化时,人们就会用“雷锋叔叔又回来了”表示由衷赞叹。在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巨变中,雷锋之所以始终成为社会风尚的晴雨表,正在于他代表了我们心中最质朴的道德向往和精神理想,而这样的向往与理想,可以跨越时代、浸透人心。
在这个意义上,雷锋就是从我们普通人中来的。也许只是帮一个带孩子的乘客找到座位,或者给丢车票的大妈买一张票,或者参加路边工地义务劳动……这些平凡之极的行动,点滴坚持,一生不懈,就能成就一个伟大的灵魂。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其实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一些优秀品格,比如良知与仁爱,同情心与正义感。我们学习雷锋,其实就是锻造自己做人的那些优秀品格。做“雷锋”的实质,就是做更好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很难吗?
每一个人的心里,其实都有一个“雷锋”。在某一个地点,某一个时刻,自己就是“雷锋”。郭明义这样的“当代雷锋”、孙东林这样的“信义兄弟”、吴菊萍这样的“最美妈妈”、陈贤妹这样的“最美婆婆”,用平凡的举动展示了他们的“雷锋”形象,向我们传递着一种心灵的温度。我们愿意学雷锋,正是因为我们内心有温暖,这种温暖常常会穿越一些世俗的壁障去温暖他人。有的人决计做雷锋,是因为追求人生价值与崇高境界,在做人的品格与操守方面更上一层。尊重自己内心对道德和理想的追求,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变得更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