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庆时报:以敬畏民意凝聚改革共识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9日11:26  重庆时报

  本报评论员 时言平

  毋庸置疑,当下的中国社会已经处于急剧转型的关键十字路口。进退之间都关系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命运。而在发展初期积累下来的诸多矛盾,譬如贫富差距、腐败、道德滑坡等问题的显现,透支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更是在蚕食30多年来的改革成果,这无疑是令人忧虑的。而这种忧虑,无疑加剧了方向选择和目标定位的紧迫性。

  何以解忧,唯有改革。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实践都告诉我们:只有改革,才是保护既有发展成果,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最佳路径;唯有革故鼎新的勇气和决心,社会才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翻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会发现:“改革”的字眼出现了70余次。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中国,改革再次被人们呼唤,也又一次步入攻坚克难时期。“改革再出发”,“改革进入深水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改革行进到深水区,与改革初期的浅水区大为不同,湍急的激流已容不得摸着石头过河,而是需要非凡的勇气和魄力。而这种勇气和魄力,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便是凝聚最大层面的共识。“改革能否前行关键在共识”,这也是学者俞可平在《敬畏民意》一书中作出的阐释。因此,如何重新凝聚共识,是改革向深水区推进必须思考的命题。

  何谓共识,就是指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所寻求的共同认识、价值、理想、想法。或者说,共识就是在尊重每个人价值、理想、诉求的前提下,通过沟通协商寻求的公共认知。长官意志不是共识,精英话语也不是共识;“被代表”不是共识,“被幸福”也不是共识,把个人和群里的意识和价值理念凌驾于公共意志之上产生的共识,只能是“伪共识”。无论是“微词”,还是那些被忽视的“沉没的声音”,都是凝聚共识的基础。在凝聚共识的时代,不该制造“沉默的大多数”,而是“一个都不能少”。

  因此,凝聚共识,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倾听民众的声音。一意孤行,注定难以成为改革激流中的砥柱;敬畏民意,才能同舟共济在深水区搏浪前行。诚如俞可平所说:“敬畏民意,就要敬畏公民权利,敬畏法律制度,敬畏公众舆论,敬畏公共责任,敬畏社会评价”。如果权利失陷、正义难申、表达不畅,民意缺少敬畏,那么共识也就成为空谈。而敬畏民意的最好实现方式,便是“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如果没有健全而合理的政治制度,民意就可能被阻挡,被遮盖,被扭曲,被滥用,被不适当地代表,有时甚至变得软弱无助”,俞可平先生的忧虑,恐怕也正是凝聚共识过程中需要突破的关键隘口。

  “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容易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人民日报》的思考,深邃且及时。其中所提到的阻力和“硬骨头”,正是共识达成的重要阻碍因素。事实上,这也提醒我们:要凝聚社会的最大共识,除了敬畏民意,还需要打破小利益群体的“共识”,尤其是掌握着社会资源的既得利益群体的“共识”。如果既得利益群体的“共识”不被打破,利益博弈继续白热化进行,那么融汇公共诉求、公共价值、公共理想的共识也就难以达成。

  “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关口,这绝不是一句空话”,俞可平对目前中国改革现状作出如此评价。而是否能够凝聚共识,也恰是改革能否突破这一关口,能否渡过深水区的关键。当然,这种共识必须是建立在整个社会的价值和诉求之上。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