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华西都市报:“蓝帽”超标谁该摘帽?

  □本报特约评论员邓海建

  经记者历时数月调查发现,“绿A”“汤臣倍健”“清华紫光(金奥力)”等螺旋藻产品涉嫌铅含量严重超标,而这些产品均是经审批许可、被戴上“蓝帽”认证标志的合格产品。调查同时发现,企业大都通过中介机构来申报蓝帽认证,而中介会替企业“制作”一张“完美”的配方。

  又见食品领域乱象,难怪有网友戏言:“中国人拍扁了就是一张元素周期表”。这回登场的是中介,中介虽不是“临时工”,但依然能创造诸多奇迹:譬如“铅超标820%”的保健食品螺旋藻,竟可以顺利经审批许可,成为被戴上“蓝帽”认证标志的合格产品。“绿A”、“汤臣倍健”、“清华紫光(金奥力)”等,名号如雷贯耳,问题触目惊心。

  事实上,保健食品从申报到取得“蓝帽”,据说要经历准备申报材料、样品生产、试制现场核查、样品送检和专家审评“五阶段”。但只要找到“摆平能力”超强的中介,“五阶段”可以直接升级成掏钱的“一步即达”。逻辑依然不新鲜:“蓝帽”审批的背后,存在着一条从申报企业到中介机构、再到审批部门的利益链条。所谓的“蓝帽”,不过就是瘦肉精事件中几块钱就能买到的“检疫证明”、就是牙防组事件中那个卡通的印戳、就是真相不明的奶业或速冻“新国标”……在这条利益链上,专家与某些监管部门、协会与行业组织,“最高标准”就是可以捞多少钱。至于消费者安全云云,只要不是“七步断肠红”或“含笑半步颠”,不怕不能危机公关。

  3月27日,国家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已责令相关部门召回问题产品,将依法依规严查涉事螺旋藻生产企业,曝光问题螺旋藻品牌,并督促各地监管部门把监管重点置于生产环节,突出检查螺旋藻生产企业“原料辅料购入使用”、“生产工艺流程”、“检验”等环节,加强铅、砷、汞等重金属指标检测。问题是:在记者调查之前,“铅超标820%”的保健食品有没有入得了监管部门的“法眼”?作为涉嫌谋财害命的超标保健品,如果只是“召回”为止,消费者权益保护难道只能“自求多福”?出事了,罚单在哪里、赔偿在哪里?出事前,监管部门的责任有没有被“打点”稀释?

  每一次食品领域的曝光,必有权力不作为或乱作为背景,必有媒体记者冲锋陷阵。申报企业说,每个“蓝帽”产品平均申报费为30万元至50万元;而中介机构直言,有相当部分拿去检测部门或审批部门“打点”。如今事发东窗,一方面固然要对涉事企业及产品穷追猛打;另一方面,恐怕更当对背后的权钱交易追根溯源。

  有专家预测,至2015年,我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保健品市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0亿,消费者信心将是份额高下的关键。此前,“金奇仕”事件揭开保健品市场乱象,如今,不淡定的螺旋藻产品继续掀风作浪,这究竟是监管者“闷头发财”的契机、还是整饬市场的楚歌?

  (相关报道见昨日华西都市报08版)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更多关于 螺旋藻铅超标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