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方都市报:汶川灾后重建,公共监督不能缺位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22日07:52  南方都市报 微博

  无数国人曾为汶川大地震慷慨解囊,加上全体党员的“特殊党费”,灾后重建资金达到惊人的数千亿元。4月20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了2011年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跟踪审计结果,结果表明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实现了预定目标,但也发现,在审计的939个项目2031.80亿元规划总投资中,有63个项目、26个施工单位、4个勘察设计单位、8个监理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管理不合规、勘察设计不到位等问题。

  汶川大地震过去快四年了,当年的天崩地陷、撕心裂肺仿佛都已进入了历史的暗角,只有当媒体上再度出现那块伤心之地上的星星点点,引发公众异乎寻常的强烈关注时,我们才知道那是永远无法忘却的集体记忆,正因为创巨痛深,表面的遗忘其实只是小心翼翼地不去碰触而已。

  数千亿元的巨资投入重建,这大概是灾后唯一可以获得心安的选择了。人们愿意相信,死者长已矣,那块土地上的生者能够借此获得稍稍像样的生活,可以得到聊胜于无的心理抚慰。公众的这个愿望看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如期实现了。审计署官员表示,“总的来看,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和项目管理比较规范,资金使用效果和工程建设质量较好,未发现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审计署的公告中说得更清楚,目前的灾区“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

  把63个项目放到939个项目中,与已经取得的成绩相比,审计揭出的一些问题的确只是毛毛细雨,但在“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实现了预定目标”这个大判断之下剖析这些属于枝节的问题,恐怕很难避免公众涌起的一种复杂感受,毕竟灾后重建非同一般工程建设,从公众心理来讲,再小的问题都会自然放大,以致难以释怀。

  “22个项目超标准超规模建设、未经批准改变建设内容、设计变更未办理审批手续,13个项目存在财务核算不规范、投资控制不严的问题”,其直接后果就是“部分单位违规建设豪华办公楼现象屡发”。“26个项目施工单位存在借用资质承揽工程、不按合同规定配备工程管理人员,施工中存在不按规范操作、不按设计施工等问题,其中14个项目存在某些缺陷或隐患”,如果这些项目与安置房有关,对已遭受重创的灾民来说岂非等于雪上加霜?“16个项目存在违反招投标规定程序,直接指定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商等问题;2个项目存在招投标不严格、不规范的问题”,违反招投标制度难道只是一般工作失误?“审计共核减工程价款4.77亿元,占送审金额63.53亿元的7.51%”,审计核减的背后就是虚报,假如没有审计把关,几亿元的资金将中饱谁的私囊?……

  在这份审计结果中,公众看到得最多的两个字也许是“整改”。招投标违规操作,“及时整改”;项目存在缺陷和隐患,“及时整改”;超标准超规模建设,还是“及时整改”,但已经巍然耸立的楼堂馆所如何整改呢?“灾区地方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已要求有关建设单位就设计变更、改变建设内容的问题,向原审批部门申请调整”,公众的疑惑是,超标准超规模已成事实之后只要重新申请一下,就合乎规定了么?类似的追问还可以继续下去:违反招投标制度,私相授受,其中真的没有利益纠葛?虚报工程款高达几亿元之巨,莫非如某地法官所说属于“一时看花了眼”?……如果承认在灾后重建的一些局部领域,捐赠遇挥霍、爱心被亵渎已经成为了既成事实,那么整改的威慑力显然无法让公众满意。

  数千亿元的灾后重建项目,出现一些问题并不让人特别意外,整改、彻查、问责自也是应有之义,公众纠结之处在于为什么直到这些问题已经造成了严重损失之后才知道它的存在?为什么直到审计结果公布自己还无法知道其中的详情与内幕?

  因此,汶川灾后重建必须正视包括媒体和公众在内的公共监督缺位的现实,必须重估公共监督缺位所招致的可怕后果———实际上这类后果已经被无数事例所证实,汶川重建只不过是最新的一例。不应该再有这样的例子了!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