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青报:对PM2.5治理的艰巨性要有清醒认识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23日10:20  北京青年报

  今日社评

  本报评论员 潘洪其

  每个普通市民都有责任加入治理PM2.5的行列,都能通过植树、尽量少开车、不放鞭炮等一点一滴的举动,为PM2.5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京市环保局大气环境管理处处长于建华近日在央视《新闻调查》节目中介绍,北京市已经制定2012年至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综合措施,按照现在预设的目标,到2020年所有污染物将降低30%,其中PM2.5能降到年均50微克每立方米左右,相较国家标准(35微克)仍有一段差距。

  经过社会各界的呼吁和职能部门的努力,今年2月环境保护部、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明确将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北京等地根据新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着手建立包括PM2.5在内的污染物监测网络,制定大气污染防治的近期和中长期目标。随着对PM2.5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公众对PM2.5治理工作也寄予了更大的期待,但PM2.5治理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多、面临的困难之大,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以北京为例,PM2.5污染物构成中机动车排放占22%,煤炭污染占16.7%,工业喷涂占16.3%,城市扬尘污染占16%,农村秸秆焚烧等占4.5%,来自周边地区的污染占24.5%。污染物来自多个渠道,针对每个渠道的治理手段又有所不同,总体上既要统筹安排,有时又需要突出重点,其复杂性、艰巨性可想而知。

  从目前开始按规划治理,到2020年PM2.5仍然达不到国家标准,这样的结果难免让人倍感沉重。然而8年后的情况可能就是如此,这一点是无法回避的。据介绍,发达国家的PM2.5治理,从开始控制到改善达标,大多经过了四五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现在我们制定PM2.5治理规划,考虑到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的进步,可以不再需要花费这么长的时间,但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要指望经过三五年的治理,就能达到发达国家今天的水平。在这个问题上,既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也需要实事求是、稳健扎实的态度。

  政府把社会治理相关领域的真实情况告诉公众,包括现在和今后工作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让公众看到政府做出的各种努力,这既是尊重和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必需,也有利于获得公众的理解,加强政府和公众的良性互动。政府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公众也是社会治理的主体,有的时候,公众治理主要体现为监督、推动政府的工作,更多的时候,公众需要以具体的行动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

  前两年,各界大力呼吁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最终在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得以实现。如今,PM2.5已经纳入空气质量监测,政府开始监测和发布PM2.5数据,逐步推行大气污染防治的各项政策措施,用环保专家的话说,“球就踢到了公众的半场”——之前公众主要是致力于呼吁、推动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现在转为以治理主体的身份,以实际行为参与PM2.5治理工作,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和心血,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具体到每个普通市民,实际上都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通过多植树、尽量少开车、不放鞭炮等一点一滴的举动,为PM2.5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环保部门公开披露PM2.5治理的规划和面临的艰巨任务,体现了正视问题、直面矛盾的勇气和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作风。这有利于提高PM2.5治理决策的透明度,提升政府行为的公信力,赢得公众对PM2.5治理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形成政府和社会各尽其责、共同治理的局面。对此值得寄予乐观的期许。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更多关于 PM2.5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