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熊丙奇:治理教辅材料乱象亟须对症下药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24日06:10  东方早报

  熊丙奇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监管的通知》,要求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对中小学生使用的主要教辅材料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以大幅降低价格标准,减轻学生教辅材料经济负担。

  这是继今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之后,有关部门再次发文治理中小学教辅出版物“过多”、“过贵” 乱象。客观而言,对教辅材料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确实可以降低教辅价格,但是这是否能降低学生的经济负担,还很难说。更重要的是,价格管理,可能进一步确立“官方教辅”的地位,这就使教辅有更合理的理由进校园。

  目前政府部门治理教辅乱象的基本逻辑是,对教辅材料进行评议推荐,获得推荐的教辅进入教辅目录,校方可按目录对学生进行推荐,学生根据学校的推荐自愿购买。按照这一逻辑,获得评议推荐的教辅,将按照政府指导价定价,由此也就可以降低学生的负担。

  这一逻辑是很完美的,可是,实现这一逻辑,需要各环节完全从学生利益出发,高度自觉、遵纪守法。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完全变样。比如,学生根据学校的推荐自愿购买,变成了自愿名义下的强制购买,这就可能为之前的评议推荐变身为强制购买创造条件。事实上,近年来政府部门反复发文要求学校不能“强制或变相强制学校或学生购买教辅材料、不按规定代购、从代购教辅材料中收取回扣”,可还是有不少学校、个人违规。而这正是治理教辅乱象的最难之处。

  如果能管住强制或变相强制购买,教辅的问题其实就解决了大半。因为如果完全根据学生自愿原则,学生(及家长)就有可能根据价格和自身的需求,根本不购买教辅。而假如强制或变相强制问题不解决,单本教辅书的价格降低了,但有关利益方,是可以通过向学生多推荐几本教辅来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的,诸如以前“推荐”3本,每本20元,现在每本定价12元,则向同学“推荐”5本。结果是,学生经济负担没减轻,学业负担反而加重了。而且,对于这种情况,很多家长或会理解:花同样的钱,现在给孩子买了更多的教辅材料,可让孩子多学一些。

  那么,怎样管住强制和变相强制购买呢?以笔者之见,就是不搞什么评议推荐,规定任何教辅材料都不能进校园,而由学生(家长)自行到市场购买。对此,有关部门会担心,粗制滥造的教辅会侵犯购买者的利益,因此,要介入控制教辅的质量。这其实是越俎代庖。如果教辅的出版质量有问题,这有出版方面的法律法规制约;至于教辅的内容质量,那应是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其实,就是包括教材的编写,也应走市场路线,不能由行政操控,以防由此导致权力寻租,形成教材编写、出版、发行、使用的利益链。

  还有舆论担心家长的不理性,让一些劣质教辅大行其道。这就要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来让家长回归理性了。需要注意的,按照上述通知的精神,将由价格主管部门牵头,对择优评议公告的教辅材料,按照出版发行平均成本和合理利润,制定指导价格标准。也就是说,只对推荐评议的主要教辅材料实行政府指导定价,对于那些没有列入推荐评议,在市场上自行销售的教辅,是不按政府指导定价的,如果家长不理性,这些教辅不照样大行其道吗?

  从根本上说,教辅材料满天飞,主要源于我国的应试教育体系,这一体系要求学生进行题海战术训练,以提高应试能力。所以,在不少家长看来,教辅材料是多多益善,“宁滥无缺”——万一材料中有一道题考试时正好考到,这不就特值吗?

  因此,治理教辅问题,必须针对根源,不然,通知一道又一道,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却可能日益沉重。(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更多关于 教辅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