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都社论:高校行政化不除评职称腐败难止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6日09:10  南方都市报 微博

  5月4日,随着一条短信内容在微博上曝光,直接导致了舆论聚焦在近日举行的湖南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过程。据南都5月5日的报道,该短信指称,在5月2日的评审工作中,评委湖南警察学院的刘一兵教授在新天宾馆开了套间,其目的就在于方便参与评审的教师向自己行贿。随后,在网络上以“御史在途”的网名为人熟知的湖南省纪委预防腐败室副主任陆群也在微博上表示,自己母校十几名教师当日曾到长沙送钱。包括刘一兵在内的四名体育专业的评委都否认了自己收钱的事实,湖南省教育厅已经表示对此核实调查,具体情况将会第一时间对外公布。

  有关湖南高校评职称腐败内幕的调查结果尚未出炉,因此,断定包括刘一兵教授在内的评委收受贿赂显然还为时过早。不过,无论通过“御史在途”在网络上的连续爆料,还是在此之前发生的太多学术领域的腐败事件,都已经无法触动公众已麻木的神经了。然而,人们对此的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很难说是一件好事。这折射出整个社会风气的某种面向,即使高校这样的学术象牙塔,也未能幸免染上行贿、受贿方面的种种恶习。

  一如“御史在途”在微博上所展示的,一位青年老师因为某评委的房间聚集了太多送礼之人,最终没有能够打点所有的评委,为此内心十分忐忑不安。而另一位教师在得知评委临时变更之后,化悲痛为力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摆平了所有评委,得以长吁一口气。显然,无论送礼是否成功,这些寒窗几十载,终以博士身份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的确接受了这样一套潜规则,并以行动助长了此类风气。

  对此,如果仅仅把责任推在体制上,想必对他们也太过宽容了。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浸淫过学术之礼的大学教师,无论从传统的师德而言,还是从现代学者的职业伦理出发,都应该以恪守以学术为志业,摒弃世俗之邪风,维持自身之独立与自由。但这些疲于送礼的老师,肯定早已将上述作为学者、知识分子的基本道义丢得一干二净了,并完成了自己与这个不洁体制的同构过程。

  当然,社会与高校在鼓励和尊崇教师保有自身独立自由之精神的同时,更重要的在于从制度上给予其最大限度的支持。否则,一旦缺乏了最根本的制度空间,出现大量失德的教师,恐怕也难以避免。而无论是检审此次事件,还是考察之前大量涌现的课题申报、论文造假、学术刊物买卖版面等,可以发现这些行为是围绕在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中取得晋升来进行的,而控制高校教师晋升评价体系的正是一只“行政化之手”。这里的行政化首先是来自教育部门对高校的行政化控制,例如作为学术研究资源的各种基金、课题都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更体现在高校本身的“行政化”,即用一套量化的指标来评价教师的研究成果,并在评审过程中缺乏基本的透明与监督。直白地说,如今的高校管理层决不是一个学术共同体,而只是一个官僚机构。

  因此,以行政化的方式来分配学术资源,且又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所形成的局面必然是掌权者因为收钱而马不停蹄,青年学者因为送钱而战战兢兢。最终导致的结果自然是“劣币驱逐良币”,整个高校缺乏对知识最起码的尊重,越来越多的教师丧失了对学术尊严的捍卫,却只剩下为各种指标而争夺,为现实利益而纠缠的激烈场景。

  因而,回到此次发生于湖南高校的评委涉嫌收钱事件,我们静观事态的发展,并希望湖南省教育厅方面能够尽快就此事给出令人信服的调查结论。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期待此次事件之后,无论结果如何,从政府到高校教师,再到社会公众,都应该更加认清高校行政化对于大学,对于老师,对于学生,乃至对于整个社会的巨大伤害,并最终以实际行动去抵抗行政化的侵袭,去推动高校的去行政化运动。这个过程或许分外艰难,但大学绝不应该继续成为滋生官僚的温床,这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高校中每一个个体的使命,否则,这个时代最终将失去它最重要的一份精神遗产。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