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燕赵都市报:反击“开房索贿”个体不合作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7日14:09  燕赵都市报

  □特约评论员 胡 杨

  绝大多数公民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置身于权力之外生活,学会用一种有尊严、辨是否、明善恶的生活方式向腐败说不,就是我们无奈也必然的选择。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

  当人们谈及抽象的权力腐败、他人的腐败,莫不义愤填膺;可是当腐败有一天突然和自己的利益发生勾兑时,你还能拍案而起做一名腐败的反对者吗?湖南近日发生的教师网络举报职称评审腐败丑闻,引发出“人人都可能成为腐败帮凶”的思考。

  日前,有网友曝光称湖南高校负责职称评审的评委名单刚刚确定即泄露出去,身为评委的某教授在宾馆“开房收钱”。湖南省教育厅5日回应,表示高度重视网络举报,并已终止“收钱教授”评论资格,同时进一步调查。此幕现实剧目本已稀松平常,“公民举报腐败——— 官方积极回应——— 官民互动反腐”的模式日益普遍,成为反腐中最常规的作战方式之一。但此事引发思考的主角不是涉贪评委,而是那些排队送钱的教师们。此案举报者无奈表示,有同行埋怨他:“你当一辈子讲师不打紧,现在评委被你折腾得调换了,我们的红包白送了,一年的辛苦白费了,你能改变什么?”“你能改变什么?”潜台词相当丰富:你一个人的正义力量根本无法阻挡此类腐败的继续;你搅黄了这次,可下次、下下次,你依然无能为力;你把这一个问题评委拉下马,但却无法拉下其他更多的寻租者……更令人悲凉胆寒的是,这样的埋怨道出一个无法抹杀的真相:此类腐败好比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没有那么多老师争相排队送钱的纵容与支持,寻租者也不敢如此胆大包天为所欲为。说轻点儿,在这场腐败交易里,送钱的老师们成了同谋帮凶;说重点儿,每一位参与其中者都是“腐败分子”。

  这样的场景其实一点儿不陌生。很多时候,谈及腐败,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咬牙切齿、深恶痛绝,可是很多人骨子里又常常羡慕权力的神通广大,多少人恨不得自己七姑八姨里出个大人物,以便自己也能“大树底下好乘凉”。人们往往陷入一种个体言行的悖论——— 抽象的反腐、具体的挺腐;无关时反腐、相关时挺腐;别人的腐要反、自己的腐要挺。

  还有一种司空见惯的“挺腐”思维。他们总认为一个人纵然能清者自清、洁身自好,甚至拍案而起向腐败说不,可个人与腐败挑战,总是自信不足,总是长腐败志气灭自己威风,总是认为那不过是蚍蜉撼大树。于是,一边嘴上说着痛恨腐败,一边却又情不自禁地强迫自己向腐败低头。这里面的逻辑也是最惯常的基于成本的算计:一个人向腐败说不,不仅很可能于事无补,还使得自己百分百利益受损;随大流向腐败躬身,却能获取较大收益。在一个事事习惯用利益来衡量得失、用名利来决定行为取向的群体,得到的或许是个人名利等利益的短期收获,但失去的却是对是非判断的麻木、是对社会正邪取向的模糊。当一群人、无数人都以这种思维行事、教育孩子、处世立身时,我们怎么能够抵挡得住腐败的大行其道?

  不仅是在反腐领域,在生活中很多领域,善与恶的对决,关键不取决于“恶”的力量有多大,而是取决于“善”的力量有多大。反腐败不仅仅是政府机构的神圣职责,更多时候其实是渗入每个公民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判断是非、践行善恶的能力。很多时候,当我们感到自身的卑微而无法与腐败者公开对决时,我们可以选择一种“消极的不合作”,就像湖南这次评审腐败中的个别老师一样,用拒绝送钱来反抗这种腐败。这样的“个体不合作”或许在一时之内是少数人的底线,但它注定是一种使得社会向上向善的必然趋势,它也是掌握在每一位公民手中的反腐有效常规武器和密码。

  绝大多数公民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置身于权力之外生活,学会用一种有尊严、辨是否、明善恶的生活方式向腐败说不,就是我们无奈也必然的选择。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想一想,假如每个人面对生活中那些低度的腐败,只会迎合、配合,我们又有何底气痛斥腐败、笃信正义?

  有一种反腐力量叫“个体不合作”,有限的选择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更多关于 评职称 腐败 监管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