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环球时报:新兴舆论场 需要化解的纠结点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0日07:15  环球时报 微博

  中国各级政府同舆论的关系显然变复杂了。非官方舆论的阵地在扩大,批评的尖锐性不断增加,这带来了一些不适和紧张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形成及表面化。看清这些问题,化解由此带来的一些政治误读,对中国的平稳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非官方舆论虽然仍受到一定限制,但它们的影响力已经在触动国家的运行。其对官方的批评堪称是全方位的,有些甚至是全盘否定的。这是中国崭新的社会政治动态。

  从积极角度说,这是中国社会对政府“高标准严要求”的表现。舆论将政府置于“绩效考核”的严厉条件下,要求政府对社会的所有问题和不公平承担责任。看上去到处是批评和否定,实际又隐含了信任和期待。

  同中国官员当前承受的责任压力相比,西方官员的压力反而小一些。金融风暴发生至今,西方舆论实际上无处追责,几乎所有官员都是无辜的,政党轮替也大多同对制度和战略错误的追究无关。

  中国政治体制的合法性很大一部分来自执政绩效,这使得执政者永远有如履薄冰之感,他们的身上没有政治安全带,中国的社会发展必须处于不断推动的状态。

  从消极角度说,过犹不及。“绩效模式”同缺少经验的新兴舆论场结合在一起,会把压力不断放大,直到走向极端。当这个新兴舆论场被混淆成全社会态度时,情况就更糟。

  这种批评扎堆出现的局面是互联网突然带给中国的,它们大多听上去都有一定道义上的正当性,但它们合在一起突破了中国的实际,提出的是任何执政者都不可能迅速实现的任务。这种压力强行加在执政者身上,乱在社会一部分人的心头。

  新兴舆论场已是为中国前进提供动力的重要杠杆,切不可因为它有问题就对其简单打压,而且从实际效果来说,政府同它对立只会使自己的舆论处境更加艰难。

  但中国的确急需为新兴舆论场注入理性,通过支持它的进一步发展,使客观求实在这个舆论圈里逐渐生根,与非理性强有力竞争,最终促使舆论多元化走上健康轨道。

  中国官方和民间都应对新兴舆论场带来的变化加快适应,对这个舆论场的实际政治涵义,全社会需有更成熟的认识。当前的情况是,由于它很新锐,社会上下都对它的意义做了高估或错估,它影响社会的权重与它的真实质量不成比例。

  新兴舆论场发端于民间,与中国以往自上而下的改革形成对流和对接。把它运用好了,就可能对中国今后的改革形成意外的正面推力。运用得不好,它就有可能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歪,引发一些混乱。

  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到今天已不可能推倒重来,那将是民生的噩梦。已经发生的一切是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持中并非狡黠,而是真正的政治智慧。新兴舆论场里年轻人居多,要帮助他们领悟这个经历史反复锤炼的道理。

  中国在快速进步,这是事实。执政者推动了中国的变化,这也是事实。执政者和中国的体制里还有很多问题,这同样是事实。只要有理性主导,这几个事实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一目了然。互联网虚拟社区中流行“神马都是浮云”,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容易,但现实中完全是两码事。▲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