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盲人陈光诚星期六离开中国,当天抵达纽约,开始留学生涯。陈的事从一开始到现在僵持了很长时间,最后解决得又很“顺利”。这很值得思考。
西方舆论普遍把陈光诚描述成中国的反体制“英雄”,一些人这两天在欢呼“胜利”。而事情的真实情形要复杂得多。陈光诚的盲人身份使西方舆论很容易拿来煽情,但中国太大,太能把热点放凉,以往不严肃的煽情都自生自灭了。
陈光诚被他的支持者们定义为“维权人士”。其实中国的维权人士很多,其中激烈者也不乏有之。但当初偏偏“僵”在陈光诚身上,而且越来越“僵”,中国农村基层的一起纠纷,迅速有了国际政治的味道。
各类争议的社会事件大多在中国得到化解,但美国一些官员、人权组织及西方舆论的确从一开始就鼓励了陈光诚的对抗姿态,中国国内也有一些人把陈的事情往僵持的方向推。一些人嘴上喊要解决,但行为却在鼓励扩大事态,越僵越好。
其实陈光诚的事情是一个彩色的大气泡,破了之后什么都没有。中国的法律尚有不完善之处,如果这个气泡想要证明这一点,不用它说全中国都懂。如果它要证明中国法律越来越差,或者有等于没有,它再怎么证明也没用。中国是个法制根基差,但在不断进步、完善的国家,这是陈光诚加上美国政府、国际人权组织一起喊也驳不倒的事实。
回过头来综合看,陈光诚的事闹出这么大动静,但对中国社会稳定的实际冲击却很小。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认识总体上是成熟、稳定的。这些年不断出有关“异见人士”的西方舆论轰动,多数中国人已经见怪不怪,有了一定免疫力。
陈光诚到美国后,对西方的宣传价值不会比之前更高。在美国愿意讲“坏中国”故事的“原中国异见人士”已经有不少,再多一个也无妨。
美国一些政治人物围绕陈光诚表了很多态,把他抬得很高,这有点像是在害他。因为那么多“光环”戴在他的头顶,等于“逼迫”他,要他为自己完全驾驭不了的国际政治博弈去冲锋陷阵。
这种全球化及互联网时代美国在中国的“救人”剧情很刺激,但它注定只能是一次性“演出”,因为在中国对信访结果不满并认为自己受到“迫害”的人还有很多,就全国范围来说,不公正的判决肯定也有。如果美国真愿意“施救”,他们一定很开心,但我们相信,美国驻华使馆肯定不会愿意成为中国最复杂一批案子的“信访处”。
说通美国人是不可能的,但中国支持陈光诚的一些知识精英们应当有所不同。我们应共同努力,避免或减少未来出新的“陈光诚”。知识精英们应促成公众对中国复杂性的更多理解,致力于化解矛盾和对立,而不是推动死结的形成。
相信整个中国社会,包括中国基层官员们都会因陈光诚的事情变得更成熟,对打破一些特殊的僵持更不拘一格。中国需要加快改革,而改革的要义之一,就是扩大社会的弹性,减少僵持点,以及不让一个僵持点无限放大它的意义。
希望陈光诚本人在美国真正“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地方冷静思考过去发生的事,领悟他自己一个人为什么有了如此多“奇遇”。希望他能够在一个很容易被操纵的位置上,表现出与众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