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熊丙奇:父母不必培养孩子成“英雄”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21日07:15  环球时报 微博

  熊丙奇

  “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网上一篇《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的短文,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这篇短文说的其实是很基本的道理———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人生选择,不要逼迫他们成龙成凤。其实大多孩子不会成龙成凤,逼迫他们倒可能让他们的人生充满不堪。

  不是吗?我们很多家长,从小就给孩子树立远大理想,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模式奋斗,要他们长大后当官发财,做科学家、文学家。可最终大官的官位只有那么多,富豪榜百强也就100人,科学家、文学家也算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会成为“普通人”,要么服务员,要么开出租车,有的还会当清洁工。

  分析很多家庭的故事,情节很雷同,基本上是:孩子年少时,父母对他们寄予厚望,让他们学这学那,但多数孩子实在难以承受,于是父母很失望,最后无奈接受孩子“就是一个普通人”的现实。而为了得到这个结果,父母和孩子已经拼得遍体鳞伤。如果父母们从一开始就愿意接受“孩子普通”的现实,也就更会鼓励孩子体验做一个普通人的快乐。

  那篇短文很能引起亚洲老百姓,特别是东亚人的共鸣。而在欧美国家,大多家长早就没有要求孩子成为英雄的幻想,他们知道,无论如何,社会只有10%的精英,80%的学生会是十分普通的,还有大约10%的孩子因为某些原因,可能成为被救济的群体。既然如此,何苦要求孩子不切实际地争取成为精英的10%呢?所以,他们倡导个性化教育,发展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数学学得好是人才,手工做得好也是人才。

  当然,在这些国家,没有像中国一样的升学考试制度,按照一个标准选拔所有学生。他们的行业差别不大,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享有的社会福利是一样的。大家毫不掩饰对自己工作的喜爱,哪怕是做一名园丁。

  我们不愿意让孩子成为“普通人”,那是因为普通人在社会上往往意味着地位低、得不到足够的尊重。还有的原因则是“面子”,我们渴求别人对自己家庭的精彩喝彩,却忽视了让孩子做最快乐的自己。

  教育的实质是让每个人的生活更美好,因此,它不要求学生与学生之间比出高低,而是要让孩子们每天有进步,并从进步中感受到快乐。如果有这样的心境,孩子们的童年将是快乐的,因为他们为自己活,而不是为别人而活。要走到那一步,我国社会、教育有很多事要做。▲(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