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新网报道,在今年的“两会”上,教育部官员曾表示将于年内出台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政策。但眼下距离教育部表态已有两月余,教育部依旧尚无关于将出台新政的具体消息。对此,15名学者在昨日上书国务院及教育部,对正在制订中的“异地高考”方案提出建议。而去年的10月24日,包括张千帆在内的15位法律教育学者也曾联署致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呼吁“废除高考户籍限制”。作为与高考户籍限制政策直接利害人的随迁子女父母,更是在近年来通过频繁上访、发公开信等方式,以求得政策的改变。
按照随迁子女父母的观点,当前全国已有2.6亿流动人口,其背后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2700万随迁子女。“异地高考”问题一日不得到解决,便会有数千万的孩子面临失去良好教育的困境,同时也意味着数千万个家庭将为此遭遇分隔两地的痛楚。如果国家承认教育公平和家庭圆满两者都是值得追求的价值,那么废除目前的这一套不公平政策,就成为一个必要的举动。
的确,在经济发展迅猛、人口流通频繁的今天,目前所实施的高考参加资格与户籍制相绑定的政策,必然会使得数千万随迁子女面临异地高考的难题。在此前的数年里,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利乃至高中就学资格陆续被解除了与户籍制的联系,只有高考的参加资格,作为一个最难攻克的堡垒留了下来。但显然,如果父母都在京沪这样的城市工作,同时缴纳了数年的税收和社保,继续忽视对高考户籍限制的解除,已经无法让这些父母定心,也全然不符合权责对等和教育公平这样的基本原则。
而按照官方的说法,之所以迟迟不愿意取消高考的户籍限制,主要是担心一旦放开,必然会产生汹涌的“高考移民潮”。盖因京沪这样的大都市往往聚集了大量优质高校的高考录取资源,如果放开,可以预见,为高考而移民的人的确会不少。这样考量虽然依旧带着一些歧视的色彩,但较之那些叫嚣着不能侵占京沪本地户籍考生资源的人,还是委婉了不少。
反对的声音并非全都无的放矢,为了一个社会不至于受到太大的冲击,这样的考虑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本身失去了它的清晰度,相反,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是否要取消高考户籍限制,而在于如何取消,以怎样的方式去取消,从而使得废除这一根深蒂固的制度本身,不至于引来过于猛烈的冲击。因为高考政策出台的最终目的,必须以实现教育公平为出发点,以确保公民的权利与责任对等为目标。
也因此,具体到如何取消或者是修正目前的户籍限制,民间提出的以“学籍+居住证”的方式来取代“户籍+学籍”的高考参加资格认定,应该成为政策改革的一个方向。当然,学籍和居住证本身的年份将在具体的政策中作出细致规定。通过这样的方式,随迁子女能够在相对宽松的条件下获得学籍所在地的高考资格,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高考移民现象的产生,这对于确保城市发展的贡献者能够实现教育上的权责对等,应当是有利的。
不过,高考户籍限制政策之所以引发不满,是因为异地高考仅仅是表,不公平的教育资源供给才是里。所以,废除高考户籍限制固然应该推行,但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应该逐步下放目前高考中的考试评价权和招生录用权,即政府退位到宏观管理和监督,把考试、录取的过程交给高校本身操作,以形成一套招考分离、考试形式分类、录取方式多元和高校自主招生的格局。
这也告诉我们,要实现高考政策上的平等,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仅仅是一个起始步骤,关键还在于打破教育部垄断的高考录取体制,让学校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自由选择。在这个意义上,高考的户籍限制也就失去了土壤,异地高考的现象也将淡出我们的视野。
●欢迎回应:shelun@188.com 南都网:http://nd.oeeee.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