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庆时报:什么才是好的公共对话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31日11:48  重庆时报

  本报评论员时言平

  笼罩在深圳“5·26飙车案”上的“顶包”疑云,连日来成为深圳市民甚至全国舆论的焦点。“一男子疑醉驾载3女飙豪车,致3无辜人死亡”,当“豪车美女”、“醉驾”、“飙车”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如此抛却法治的急速狂飙,本来就很容易让人产生为富不仁的不公猜想。而死者家属“顶包”质疑的抛出,让事件平添悬疑和跌宕的同时,更容易加重民众的公平焦虑。

  与案情的扑朔迷离相比,深圳警方面对民众质疑的态度,同样值得关注。5月28日,深圳警方对案情做出通报;5月29日,针对受害者家属和民众的“顶包”质疑,警方搜集多方证据再开发布会,公布监控录像和跑车车主裸上身自证的照片;针对网民“视频被篡改”的质疑,昨日(30日),深圳警方第三次开发布会,公布DNA检验结果。

  见惯了那些动辄诘问记者“替谁说话”的官员,见惯了“一言堂”式的发布会,深圳警方在这起肇事案件中表现出来的姿态和耐心,让民众颇有些不适应。对于深圳警方的行为,虽然值得肯定,但别急着赞美,回到各自的公共角色,你或许会发现:深圳警方不过是在做他们该做的事情罢了。而这种姿态和耐心之所以显得突兀,恐怕正是非正常话语空间里造成的心理反差而已。

  随着公民意识的苏醒,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也正在不断高涨。昨日的话语弱势,在民众不断争取中逐渐得以扭转。有些权力面对民众质疑的恼羞成怒,从某种意义来讲,恰恰说明曾处于绝对强势地位的权力话语,开始不适应新的话语格局。如果权力能够在这种不适应中审视,或许可以发现:在日益开放的公共场域,这种新话语格局的形成,正是塑造良性公共对话模式、打造健康公共治理模式的契机。

  什么才是好的公共对话模式?深圳警方对“5·26飙车案”的处理过程,大概可以看出些许脉络。从动机上而言,无论是查案的警方、质疑的家属、自证的车主还是围观的公众,做出这些行为的目的,无非是为让真相大白,为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而从方式上来看,其中的各方实际上都在扮演着这场公共事件中不同的角色,家属和车主站在的是个体立场,警方和舆论站在的是公共立场,但无论哪种立场,都是公共生活中公正价值理念的重要组成。无论是质疑、自证还是回应,共同构成了这场公共对话的合理逻辑。

  但在现实中,这样的公共对话逻辑很容易被打破,打破这种对话逻辑的则是垄断话语。而被打破的结果,往往产生的是更深层次的猜忌甚至对立。很多时候,一些权力部门或许并没有袒护权贵、掩盖罪恶,但在面对质疑的时候,总是喜欢摆出傲慢的脸谱,甚至认为民众的这种质疑是“添乱”。 而这么做,或许无非就是想在威权笼罩的强势话语身份中,寻找某种优越罢了。作为公共治理者,忽视公共参与的本质,放任自己的控制欲望,不但是幼稚,甚至是可悲的。

  让民众行使质疑的权利,只要是合理的质疑,都会找到澄清的证据。案情通报不够,有监控视频;监控视频被质疑篡改,DNA检测来证明……只有在这样的对话模式下,真相才不会被自负的权力和灰暗的操纵所蒙蔽,民众的公平焦虑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地消弭。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更多关于 5·26飙车案 顶包疑云 公共对话模式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