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桥
今年高考作文题里,出尽风头也被人百般指责的,是安徽考题“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很多读者表示无从入手。合肥的《新安晚报》找了来自日本、韩国、贝宁、德国四国留学生来写,大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入手,都还言之有物。为什么很多中国考生觉得难?这与我们对“常识”的认知有关。
我自己也从“人梯”的角度,写了一小文,发在我博客上,有很多人回复。这可说是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抽样调查,从回复中,我发现很多人的思维存在障碍。
第一个障碍是在猜测出题人的“用意”是什么。似乎有一个外在的、标准的答案在那里,等着人们去“寻宝”。高中老师的任务,不过是要提供一个“寻宝图”,让考生可按部就班去找。这样的思路,罔顾一个考题开放的阐释空间。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上看,学生本身都有各自的背景和认知,对于一个话题,可进行不同的阐释,这阐释不需要同质化。如果教育能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把学生自身的背景资源和创新思维调动起来,那善莫大焉。
更大的障碍则在于对常识的理解。有读者质问我:为什么要横着放?有人举例说自己家正好有个夹缝,梯子竖着放进去最合理。有人说我缺乏常识,“农村竖放的梯子多了去了”,不知道我也来自农村,我家的梯子,都是不用的时候横着收起来的。但我认同,这只是我们的做法,不是唯一的做法。
读者如因自家梯子竖放,则斥责出题人闭门造车、“缺乏常识”,这说明教育界还要做很多事情,去培养真正的“辩证思维”,好让学生、未来的公民,思维上不要陷在“非此即彼”的窠臼里。要知道,常识是多元的,也是变化的。
不要以为只有高中学生才犯这种错误。很多大知识分子,说起“常识”来,也一样会排斥异己,独尊自家。
1933年,在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小说《大地》获普利策小说奖后,侨居加拿大的中国学者江亢虎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赛珍珠小说里的细节违背生活常识。他说中国人泡茶,不是像赛珍珠小说里写的那样,把几片茶叶放在开水上,而是先放茶叶,然后倒水来泡。赛珍珠则称,她笔下“泡茶”的民俗,她亲眼在乡下看到几百次。乡下老百姓贫困,不可能像高高在上的江亢虎那样浪费茶叶。
就此事我又问过我一个精通茶道的朋友,他说都对,因为这要看你泡的是什么茶,怎么泡,两种情况其实都是有的。但抛开“泡茶”这个话题来看,江亢虎是不对的。赛珍珠写的是她看到的情况,属于皖北农村的特定情形,而江亢虎则以为自己看到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如今,因为自家梯子竖放,而谴责出卷老师“缺乏常识”的人,犯的是和江亢虎博士同样的错误,那就是自身狭隘的经验主义。假如一开始就突破这种狭隘的个人经验,假定考题中说的“横放”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是合理的,思路就不会老在这上面打转,而可以打开来,讨论安全防范、信息设计、社会公德、以身作则等很多话题。
教育应该教给学生的一个常识,就是常识本身是多元的。
(作者系旅美学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