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林琳
6月28日6时许,四川省宁南县白鹤滩镇矮子沟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此前10多个小时,有关方面已经发出预警,矮子沟沿岸村民全部撤离,无一人死亡。蹊跷的是,住在沟内一处职工宿舍的三峡公司白鹤滩水电站前期工程施工人员及家属却未能幸免——7月8日新华社的报道称,已确定14人遇难,26人失踪。
事情的来龙去脉说起来有些复杂,一方面,镇政府将预警短信转发给了三峡公司负责与镇政府接洽的联络人,而该联络人认为“那只是一条一般的公用气象短信”,收到后便删除了,并称“防汛不是他的职责”;另一方面,三峡公司下属的金沙江水文气象中心负责将气象预警信息传递给各建设管理单位负责人、部门负责人、施工承包商以及安全部门。事发当天,该中心曾8次发出预警短信,施工局的3个副局长中,一个出差在外、第二天早上才看到短信,另外两个坚称没有收到短信。于是,这两条预警渠道都被堵上了,当附近村民、其他施工队的工友紧急撤离、避难之时,这个施工队还平静地睡着。
或许这些工人的死亡确实有偶然的成分。然而,正如公众所质疑的:这么重要的灾害预警只靠一条短信吗?有关人员口口声声说“我们的安全体系是很健全的”,那如何解释这么多工人在一种毫不知情、毫无防备的状态下死亡?
下雨导致泥石流或许是天灾,但在成百上千人成功转移的背景下,这些工人的遇难、失踪显然透出人祸的成分——一个企业尤其是一个拥有众多职工、常年在外施工的企业,其安全预警体系、保障体系显然存在漏洞。上述职工宿舍的几位幸存者反映,公司、包工头从来没有对他们进行过防灾教育,也没组织过避灾演练;其他几个施工点的职工安全撤离了,但帮助他们撤离的是村民,被村民叫醒的他们有的不知逃生,还爬到房顶上看热闹……
为了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流动起来,奔波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一些行业的部分一线工人长期工作在野外,驻扎在通讯不便、条件艰苦、气候恶劣的地区。这些职工的生命和安全如何得到保障?发生在矮子沟的这次职工死亡事件可算一次沉痛的教训和警示。
对长期驻扎野外的职工来说,安全生产的内涵除了平平安安、不出事故地完成各项生产、施工任务之外,免于当地气象灾害的伤害同样是应有之义。比如,对本地人来说,早已习惯连续的阴雨天气,知道大雨很可能带来泥石流。而外来施工者可能就没有这种防范意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所属企业如果真有安全预警体系,至少应该对自己的职工有相关培训和告知,让他们具备相应的安全意识、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而不是只知埋头苦干,不管“山雨欲来”。
近年来,各种极端恶劣天气频发,一些地质灾害也随之而来,各级各地相关部门都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应急预案,进行了相应的撤离、逃生演练,将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比如,在东南沿海的一些省份,台风来时的撤离预案和制度体系已经比较成熟。然而,这些安全预警、预案是否包括了一些临时在当地施工建设的工人?
那些驻扎在野外的、那些身处“边边角角”的劳动者不该成为被遗忘的群体。对他们的劳动保护,对他们的生命保护,对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逃生能力的培养和培训,是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必修课,也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一条短信撑不起安全预警的重任,职工的安危和生命还需多方呵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