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区的救灾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但一些互联网意见领袖最感兴趣的还是质问政府的诚信。水灾到底造成多少人死亡,官方表示会根据实情做更新,但一些人的追究似乎又在把它上升为“政治”。北京市民政局公布了为灾区捐款的账户,网上呼吁予以抵制的声音很多。围绕赈灾的信息复杂得令人有些无奈。
同2008年汶川地震时相比,这个国家进一步复杂了。它的硬件在快速进步,但它的软构成新气象更多。如今灾害到来,反思和追究几乎是与赈灾拼速度,每一次大灾害,都成了国家提高减灾能力和推动社会改革的双洗礼。
改变这种局面,让全社会先集中力量赈灾,大概已经不可能了。质疑成了互联网舆论的习惯,消除尖锐的疑问并恢复舆论的信任,比清除废墟启动重建似乎更难。对此很难绝对说好或不好,它就是中国当前赈灾面临的现实。
希望中国社会能适应这样的现实,让它推动国家在舆论开放的环境下不断进步,营造出基层自由氛围条件下社会新的凝聚力,而不是相反,让这一现实逐渐耗空社会信任,击碎中国人对未来的期望。
各种质疑能够蔓延开来,都有其现实原因。从根本上说,它们就是政府公信力面临的尴尬。在中国,以质疑和批判为生逐渐成为可能,这意味着对政府行为的批判已经无处不在。但如今的批判者们能如此容易地获得影响,这是政府公信力弱对他们的成全。
政府民政部门及政府主导的慈善机构有工作漏洞和种种其他问题是可以想见的,批评它们的理由随时都可以找到。但这一切通常不足以构成抵制它们的理由,比如此次北京民政局募捐,它无疑是赈灾专业团队,是主力军,它清楚哪个地方灾情重,最需要什么物资,即使舆论有什么质疑,它在当前赈灾的紧迫关头也是无可取代的。
然而这一正常逻辑被一些人扭曲了,他们在互联网上不是要求监督此次赈灾的官方机构,而是直接主张予以抵制,并对捐款的人和机构做舆论攻击,这些都已突破了民主和社会良知的边界,成了反体制激进情绪的肆意释放。
这是中国现阶段社会转型的代价。非理性的道德合法化在一定圈子里得以循环,并不断向外泄漏,影响更大的环境。社会没有针对它的良药,它的疗程将很漫长。政府公信力的重建,以及国家综合发展对国民自信心的重建,对于它的治疗都不可或缺。
中国社会将缓慢地做出一些关键性的厘清。中国官方的问题确实不少,但中国的进步速度举世瞩目,这个事实实际在告诉我们那些问题的性质。对于中国究竟什么是更现实的,是追求不断进步,还是坐下来甚至“休克”一把彻底解决我们痛恨的全部问题,答案本该不言自明。
我们经常痛斥一些官员的空话,因为那些空话导致不了实际的解决和进展。现在让我们思考一下:互联网上是否也在形成另一种口号式空话,它们占满了道德优势,但也带不来实际的解决和进展。
中国在摔打,在不断往前走,中国需要大量具体的、能带来结果的批评,它们施加的压力应有助于政府机构的实际转变。它们尖锐,但也可能是正能量,给国家带来乐观和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