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昨天宣布已在北京域内找到77具水灾遇难者遗体,并解释说由于泥石流等给搜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死亡人数的更新没有达到舆论的要求。在舆论特别是互联网反复质疑遇难者人数后,昨天的官方公布和舆论追究终于形成汇合。
上周六的大暴雨迄今仅在北京域内就造成77人死亡,这令人非常悲痛。它让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惭愧,也让中国吸引了全世界瞩目的现代化蒙羞。有无数教训等待我们总结、反思。
最近几天,舆论的焦点集中在政府的诚信上,像以往几次灾难一样,它带来了政府如实公布灾害信息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使得隐瞒死亡人数的风险,已经远远大于如实公布的风险。显然与此有关系,中国近一个时期对灾难死亡人数的公布正变得越来越真实。
我们希望政府方面真实公布灾害信息会从此成为习惯,而且对舆论有可能尖锐质疑提前就有预判,从而发布死亡人数的关键信息做得更及时主动,走在质疑者的前面。政府在这方面显然仍有做得更完善的空间。
在对政府发布真实救灾信息保持压力的同时,舆论也应有所总结,了解公布死亡人数有时跟不上舆论要求速度的多重原因,不把它们都往政府是否诚信上简单归拢,为赈灾中官民的更好配合创造条件。
曾几何时,中国灾害死亡人数曾是“国家机密”,打破这个“机密”,把它对社会公布,然后做滚动公布,甚至做实时滚动公布,中国的灾害信息披露总体在沿着这条路前进。像2005年松花江污染向社会公布成“修理管道”,那样的事在中国大概很难发生了。
然而中国信息公开显然远未走到尽头。隐瞒坏消息,或对它们“低调处理”,在很多时候仍是一些政府官员的习惯性念头。在涉及维稳时,这种做法被实施的情况仍然不少。这是政府公信力的一个长期缺口,也是一些原因明显或者“莫名其妙”对政府质疑不断出现的根源之一。
提高政府的总体公信力是解决各种具体质疑的根本途径。包括死亡人数在内的灾害信息是近年最激烈的质疑领域,从最近几次的实际情况看,这也是政府改善最多的领域。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改善在速度和细节上仍没有达到舆论要求,因此没有得到充分信任。但只要政府继续努力,在这一领域率先形成突破,得到舆论较大认同是有希望的。
舆论质疑带来了政府公信力损失,但也的确帮助改善了政府的行为,政府和舆论新互动实际在逐渐成形,它有可能结成中国改革的一个正果。
中国社会需要以时代的豁达看今天的舆论万象,看中国的种种问题,以及这个国家的整体前进。中国越发展,容量就需越大,有一些很尖锐的点,很难说它们最终造成的究竟是破坏,还是推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