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一种情绪多种应对
搁置争议,避免冲突,保持善意,是相互认知的前提。中日之间,双方民意需要理性化成熟。
一艘日本船,多条日本小船,出现在中国钓鱼岛周边海域。
注意,新闻照片上,一艘日本海上保安厅的舰船出现在背景中。那是监管“调查”?还是护航“调查”?
这情形如果向女儿、一个平时绝不在意国际政治的中学生详细描述,反响一定强烈以至激烈,一定愤怒。女儿将近16岁,希望她理性,难!
她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是全体国人的情绪。只是,全体层面,不同于个体层面;成年人判断,不同于未成年人判断。应对钓鱼岛事态,必须理性,才可能智慧,才可能有效。
对东京都派往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那伙“调查人员”,暂且与日本政府区别看待,更要与日本普通民众区别对待。至少,不必推测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及其手下与日本政府是否“默契”,不必判断日本右翼政客所作所为是否符合日本“民意”。
对石原慎太郎,一个骨子里透出敌意的人,没有人可以指望外交交涉和抗议以及历史记载和阐述能改变态度。对他以及他的支持者,对提供资金和参与钓鱼岛“调查”者们,唯有制裁。至于制裁范围,需要调查,核定哪些企业和个人参与了哪些活动,做了哪些事,说了哪些话。
具体而言,历年登上钓鱼岛的日本人以及这次“调查”时在场的所有人,包括政客、学者、技术人员和新闻记者,含国际媒体记者,理应列入一份“黑名单”,指认侵犯中国主权,除非承认错误、公开宣布改变立场,否则永远“不受欢迎”。同理,对资助这次“调查”的日本企业,同样列入一份“黑名单”,永远“不受欢迎”。
尤其对企业,绝没有理由“客气”。
其实,交涉只是在政府与政府之间,依照一定的规则行事,按照对等的程序推进,本身不足以让挑事者和当事人直接感受压力。而对挑事者和当事人无奈,实际增加异国政府的回旋余地,借所谓“民间”以及“民意”抵挡交涉。
调查继而形成“黑名单”,个人名单和企业名单,不一定成文和公开,只需人人“心中有数”,无需张扬我方“严正立场”,不必事先警告对方“严重后果”,而需要实实在在采取行动,动用包含抵制在内的市场手段,让对方逐渐甚或瞬间尝试“利害”。
一段时间以前,在某个高等学府的课堂内,接触一名日本学生。但凡来华学生,相信都出于对华好感。对他们以及对普通日本国民,搁置争议,避免冲突,保持善意,是相互认知的前提。
真正值得保持警惕的对象,始终是日本政府,无论是如今的执政党及其执政联盟,还是今后可能接手执政的现今在野党。
中日之间,双方民意需要理性化成熟,就像女儿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与他人相处和互动一样,是避免落入政客所设情绪化陷阱的基础。
相关报道见今天A19版
本报特约评论员祈乐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