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对日政策调整的可能性
刘迪 旅日学者
此次钓鱼岛事件,对中日关系影响最大的还是在政治外交领域。考虑到中日关系的变化,中国很可能调整自己的对日政策。在这种新政策下,许多旧框架、制度如‘六方会谈’被束之高阁,而代之以新框架。这种新框架,中国自然会有自己的考虑。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日本政府的钓鱼岛“国有化”行动造成中日关系高度紧张。今后,中日关系将走向何方?
我们知道,当年邓小平对于钓鱼岛“搁置争议”的主张,是得到日本方面认可的。但是9月11日日本政府的“购岛”行为,单方面破坏了双方的这个默契。对于两国关系来说,这是一大倒退,问题十分严重。
本来,对于钓鱼岛问题,搁置主权争议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应该说在“搁置主权”框架下,中国大陆、台湾渔民长期在钓鱼岛海域捕鱼,中日渔民和谐相处。但是这种状态从两年前突然被打破。2010年秋,日方扣押在钓鱼岛海域作业的中国渔船及船长,并以日本国内法处置。
对于上述变化存在两种解释,一种是日本刚刚进入两党政治阶段,政治家素质不高,政策缺乏连续性,对国际政治缺乏了解。对于日本逮捕中国船长一事,日方此后解释为“偶发事件”,但是联系到此后日本一系列军事、外交、宣传动态,人们可以发现日本对华政策出现战略性转变。
首先,2011年,日本公布《防卫计划大纲》,强调防卫重心从东北转向西南,即将防卫中心转移到冲绳一带。同时日本政府不断加强太平洋岛国乃至中国周边国家的外交活动,并对其进行针对中国的物资援助,以此“牵制”中国。媒体报道中,更公然强调要构筑“中国包围网”。
如何解释日本的这种对华战略变化?有人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国经济政治在全球影响力的迅速提高,而日本经济长期徘徊,实力相对下降,这种国力差距的变化导致日本十分焦虑。
但是,中国绝非当年的苏联,今天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密切连为一体。中国迅速前进的步伐,不会因为某个国家的“牵制”而停止。今天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正如英国经济史家麦迪逊所说,不过是在恢复中国历史上经济大国地位的一个过程。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石原慎太郎的“购岛论”出现了。
这次钓鱼岛事件,暴露出石原之流挑动中美关系不可告人的目的。我们必须了解,日本政府今天的“购岛”,并非就是美国愿意看到的。美国希望在中日之间维持一种模糊战略,以此保持自己的存在。这才是美国“巧实力”的真髓。如果一切都讲得很明确,美国无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石原从骨子里就是一个反美分子,他内心并不愿意为美国所用,而是妄想利用美国,他希望在中美之间煽风点火,让中美在钓鱼岛问题上对阵,直接对抗,但这恰恰是美国最不高兴做的事情。显然,美国早明白石原肚子里的这套把戏,所以9月11日美国国务院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在谈到日本政府购岛问题时,并未拥护日本立场。其实在这点上,很多日本清醒的政治家都知道,日美安保条约是为保护美国利益的,美国决不会让石原利用。
人们注意到近日来,日本媒体对中方的警告压低调子,尽量不报或少报。中国政府对日本政府购岛一事,已经做到建交之后最严重的警告,但是日本媒体却予以“默杀”。从日本国内政治考虑,日本政府可能既有不刺激日本国内民族主义的考量,也有保护野田政府的意图。假如舆论知道,日本政府花了纳税人的钱,却招致邻国的抗议、不满,那对政权的稳定十分不利。但是这种隐瞒世界大势真实的做法,恰恰不利国民的知情权。在邻国看来,这种“默杀”就是一种傲慢。
近日,日本媒体陆续报道中国旅游团取消访日的消息,同时也有一些政府要人来往被取消。这种行动,对于日本观光业以及日本政府产生影响甚至震撼。但是如果扩大到其他领域,则可能影响到中国经济自身。目前,中日之间存在很多重要的经济技术关系,对中国发展十分重要。今天中国经济增长的大势未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发言权将日益增大,中国提出的对亚洲、对世界未来建构的计划、路线,将可以赢得更为广泛的支持。
笔者认为,此次钓鱼岛事件,对中日关系影响最大的还是在政治外交领域。迄今为止,中国在“战略互惠”框架下,致力于发展中日关系。在解决许多重大国际问题时,中国也力邀日本参加。但是目前,考虑到中日关系的变化,中国很可能调整自己的对日政策。在这种新政策下,许多旧框架、制度如“六方会谈”被束之高阁,而代之以新框架。这种新框架,中国自然会有自己的考虑。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