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地震灾区的贫困诉说着另一种生活
□普沙岭
对于身处乌蒙山区的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各族山民而言,如果说“9·7”地震是一场始料未及的天灾,贫穷、闭塞和落后则是他们需要长期面对的一个难题。9月17日的《京华时报》描绘了让我们心酸的场面:一个6岁的小女孩“享受”着这场灾难带来的新鲜感,因为她可以天天吃糖包子了;很多孩子从没吃过方便面,在安置点直接把未开封的调料包丢进开水泡面里,他们不知道调料包要撕开倒进去。
不要以为这是编故事,这是一部分同胞最真实的生活。始料未及的一场地震,撕开了西南一角的社会现实:这里是赤贫的,整个彝良县贫困自然村达 866个,绝对贫困人口6.2万人,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2.66万人;这里是蒙昧的,为了生存,他们砍伐森林、炸山开矿,肆无忌惮地破坏着生态,“一个轻微的风吹草动都可以让这个地方发生滚石、滑坡等地质灾害”,这次并不算大的地震就导致81名同胞多数死于山上滚落的碎石成为例证……因为落后,原始的丛林法则主导了这里的发展逻辑,背离和谐越来越远。
这不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太多的人,被屏蔽于时代之外:现代社会发展的阶梯,他们踏不上去;现代文明的成果,他们享受不上;很多人没有赚钱的渠道,没有改善生活的能力,甚至考学、打工都成了问题,永远走不出大山;不受节制的盲目砍伐破坏,又在向大自然挖掘埋葬自己的坟墓,让自己的房屋命悬于松石之下。教育,从来被视为改变命运的最大法宝,遗憾的是,这个法宝也失去了效果:山上没有学校,从学前班开始每天都要平均步行5个小时山路,山高路险,几乎没有几家能坚持下来。
美国经济学家萨克斯在《贫穷的终结》一书中指出:贫困的终结不仅仅意味着结束极端苦难的状态,更意味着帮助那些贫困的人走上发展的阶梯,开始能够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与希望。从这样的意义上讲,这群被屏蔽于时代之外的人,他们靠什么才能走上贫困终结的“阶梯”?靠自我求索,已经是远远不够了,必须要有强有力外力的介入与干预,将大量农村优惠政策,无缝隙地加以落实;将大量有利于发展的现代工具,比如金融政策、保障措施,因时制宜地伸出杠杆。
当然,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种摊开了会让人心酸的生活方式,这种严重与时代脱轨的状态,仅仅存在于彝良县吗?不为人知的,长期处于睡眠状态的严重落后,到底还有多少?
在彝良县的赤贫面前,有多少人应该心生一些羞愧之心?我们埋头发展了这么多年,成就取得了一大堆,如何能够容忍这种脱离时代的存在?检省内心,我们早已被都市的高楼与宽阔的马路,遮蔽了目光;我们早已习惯于用“堪比欧洲”的大都市标准,看待中国的发展坐标。没错,大都市是中国的,贫困、闭塞、落后的山区也是中国的;普遍营养过剩的小胖子是中国的,连方便面、糖包子都没有吃过的小姑娘也是中国的……没有人应被屏蔽于时代之外,救助他们需要持续的关注,要靠权力与社会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