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中共中央政治局昨天建议党的十八大11月8日举行。政治局同时宣布开除薄熙来党籍和公职,并将他的涉嫌犯罪线索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十八大什么时候开、薄熙来如何查处,这两个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昨天同时有了回答。
政治局昨天的两个决定再次显示了中国政治生活的确定性。对中国这样大而复杂的国家来说,最高层政治事务的确定性无疑是国家平稳前进之本,也是人民之福。
中国尚不是所有重大事件能做到对外实时公布进展的国家,薄熙来案因此引起的猜测一直很多,并导致中国内外对十八大何时召开的特殊关注。政治局昨天的决定给社会吃了定心丸,它带来的确定感既是面向当前的,也非常有助于在新的环境下中国社会对国家政治确定性的经验积累。
重庆的事情意味着相当庞大的党纪和司法处理量。在七八个月的时间里,司法机关先后完成对薄谷开来杀人案和王立军案的调查审判,现在又基本完成对薄熙来的党内和行政处分,并将薄案移送司法机关。这样的工作进程验证了中央对重大问题达成共识的能力,也验证了这个国家朝着法治方向的前进的确不可逆转。
薄案是政治局委员级别的高官落马第一次与微博级别的互联网互动平台相遇,网上意见纷呈,规避关键词的信息传播达到巅峰。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中央的共识及司法处理过程实际上在对全社会的看法发生深刻影响,中央的共识在不断扩大成中国社会的共识。
十八大召开时逢中国面对的各种挑战都很突出,但这样的突出至少有一部分是中国舆论开放带来的印象。实际上,中国每次召开党代会都面临多项挑战,也都同时面对机遇。认为当前相比上几届党代会召开前的时局有质的特殊紧迫性,是不客观的。
其实近来,特别是昨天十八大将在11月8日召开的消息传出后,中国社会已经有了大会准备就绪的轻松感。中央有能力带领国家克服内外的各种问题,应对意外和挑战,这样的信心在得到新一轮的加强和扩散。
不仅中国社会在转型,整个世界也在经历深刻变化,现在大概没有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能有不被难题困扰的幸运。中国今后不应指望各方面、包括政治上的一帆风顺,我们自我审视的标准和经验不应停留在信息可以被完全主导和任意塑造的时代。
当然,十八大前舆论场上的一些纠结也提供了官方反思的丰富材料,尤其是,舆论的混乱往往来自对情况的不明了,官方保持坦诚和关键信息的足够透明度,是未来营造公众共识的重要条件和前提。中国要朝着信息公开的方向不断前进。
就对未来的影响而言,十八大无疑是今年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一次大会。开好十八大是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为世界各国务实派所乐见。中国有“喜迎”盛事的传统,这种传统对凝聚全社会有正面意义。十八大不仅是决策的过程,也是中国社会动员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八大已经在中国社会的心理上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