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肖擎
莫言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中国籍作家。这是中国文学的重大收获,也是汉语写作的重大收获。
一百多年历史的诺贝尔文学奖,曾经授予以中国为书写对象的作家,中国作家据传也多次接近获奖,直到莫言问鼎,终使中国作家获奖实至名归。中国文学、汉语写作与诺贝尔文学奖的情感纠结由此而缓释。
无论如何,诺贝尔文学奖以其巨大的影响构造了世界文学一个多世纪的重要索引,组建了一个反映人类精神的大家庭,这个家庭俯拾各个族群色彩斑斓的情感,深刻记录与描摹芸芸众生的生存和精神印记,具有摇人心旌的感召和魅力。
文学是个体的写作。莫言30多年的文学生涯,以充满力量和感情深挚的笔墨,展现了现当代中国乡村生活的风貌,将强大的想象力推进到寻常生活后面恢弘、诡奇、隐秘而微暗的世界。莫言坦言,我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莫言获奖是作家个人创作的巨大成就,他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中国自古有言,“文无第一”。人的欣赏趣味、美学判断标准不一,文学认知敏感复杂,并不像体育比赛那样冠亚分明。在当代中国,有一批像莫言这样有特点、有成就、有影响力的作家,他们用心灵感悟,生命书写,莫言是他们的代表。莫言获奖,表现了当代中国文学达到的高度。
中国文学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有着浓郁的“诺贝尔情结”。长期的诺奖缺席,产生了一种围绕“国际承认”的社会性焦虑。这种焦虑时而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自我否定和怀疑,时而表现为对诺贝尔文学奖复杂而紧张的认知。莫言的获奖,以及以莫言为代表的一批作家的创作,将使人们在欣喜之余更加公允、客观地认识汉语写作的方位,从而更加沉静地面对这片土地和自己的内心。
桂冠与荣誉不只是一种肯定,也有助于人们更加理性、平和地看待自己和事物。如同奥运会金牌的突破使人们开始思考竞技的本质,经济增长使人们增强了对中国发展能力的信心,诺贝尔文学奖也将有助于人们回到精神创造的本质和文学的原本。历史性的冲击所带来的历史性纠结需要各种突破去逐一化解,由此我们就能将情感和理性、自我和世界安置稳妥。
不同的人类文化能够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人类共通的美学情趣,一个民族内心强大才能始终有正常的行进节奏,并且贡献于人类的文化。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交流及至融通的一桩好事,对中国文学乃至中国人来说,应可成为平静地面对世界面对未来确立自我认知和信心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