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峰:不怕“零捐助”怕划圈子让人捐助

2012年10月21日02:59  南方都市报 微博

  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自2011年成立以来遭遇“零捐助”尴尬,发出千余封邀请函无一回应。鉴于目前没有任何捐款来源,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只好在教育系统内部开展爱心捐助活动,“让学校帮助学生”(10月20日中国新闻网)。

  在慈善遭受质疑和异议的时候,仍然以为自己代表着政府部门而通过发送邀请函获得捐款,这种募捐方式无疑是有点落后。虽然“零捐助”的尴尬显示了公益慈善要取得公众支持的艰难,但如果做慈善的人有着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按公益慈善发展的规律行事,就一定会找到公益慈善发展之路。而贵州省教育发展基金会在这方面做得显然还不够。

  试想一下,那些邀请函的接收者又怎么可能在一个缺乏信息沟通和公开透明的情境中掏出自己的钱来?通过发函要钱的方式来发展慈善事业,恐怕只会挖了慈善事业的根基,是南辕北辙了。这种陈旧做法由其未获得捐款后又在教育系统内部开展爱心捐助活动也可见一斑。爱心捐助活动固然可以开展,但如果发起人披着教育行政部门下属单位的外衣,则“号令一出,莫敢不从”,捐款人内心未免会产生被强迫的感觉。

  这个基金会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其办公经费也是来自于财政拨款,是有其“公家”身份的。其在教育系统内部开展活动自然是一路绿灯,还可“借鸡生蛋”。一纸通知就得让大家遵照执行。这种借助公权力推动慈善对于公办慈善事业来说是轻车熟路。可对于那些教育系统内参加爱心捐助活动的人来说自是再熟悉不过了。这不就是“被捐助”、“被自愿”吗?无论是民间慈善还是公办慈善都一定要注意通过其独立的宣传和发动来获得不特定的公众支持,倘若总是搞近水楼台先得月,教育系统的慈善就摁住学校和教师,商业系统的慈善就圈定门脸和店铺,这样的慈善还不变形走味成“上税”、逼捐?

  慈善在起步阶段怕的不是“零捐助”,而是划个圈子让圈子内的人不得不捐助。如果公办慈善仍然走着老路,附着在其上的诟病就不可能消除,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就不可能产生。

  □吴志峰

(原标题:[来信/来论]不怕“零捐助”,怕划圈子让人捐助)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我国舰艇编队首航钓鱼岛 距岛最近30海里
  • 体育中超-19:30视频播争冠战舜天VS恒大
  • 娱乐可米小子成员申东靖病逝 年仅29岁
  • 财经10月上海车牌拍卖均价超6.6万元创新高
  • 科技Siri提供“三陪”引争议:娱乐场所喊冤
  • 博客在美国开车注意的事 超详细韩国泡菜做法
  • 读书荒诞律法:春秋男子“戴绿帽”必须忍耐
  • 教育清华姐妹花:向往国防与科研 否认学霸
  • 育儿宝宝没奶喝哭闹不休90后老爸报警求助